在饿了么CEO张旭豪看来,外卖行业的“未来物流”将有三大阶段性目标,即智能调度、人机配送和无人配送。外卖平台盯上“无人配送”,但规模化落地问题等待解决。
11月21日下午,在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宣布合并近三个月后,双方正式发布了“未来物流”战略。
据饿了么CEO张旭豪介绍,这个“未来物流”战略的核心,是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创新科技为动力、智能系统为基础的即时配送体系。
易观此前发布的《2017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5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79.1%。而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完成合并后,市场交易份额占比达48.8%,位列市场第一。
对合并完成后的饿了么和百度外卖来说,更高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张旭豪认为,未来10年,人工智能和OMO(Online Merge Offline)是互联网行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机会点,而即时配送则是其中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
智能调度
如今,外卖行业已经成为O2O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细分领域,且仍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在其最关键的配送环节,场景复杂、方式多样以及成本上升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其中,关于送餐员工作现状的讨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是部分送餐员在配送过程中违反交规,以及送餐员收到投诉的惩罚过重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外卖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其实是外卖平台在不断优化服务的过程中所激发的矛盾。对消费者来说,送餐是越快越好,但是对送餐员而言,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时效的增强只能转化为更大的压力。
因此,科技将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核心驱动力。张旭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即时配送也将在经历商家配送、劳动密集型配送后,成为技术密集型配送。
据饿了么“方舟智能调度系统”负责人李佩介绍,得益于深度学习与多场景智能适配分单,现在饿了么的智能调度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聪明。系统不仅能对出餐时间、骑手计划、未来订单负载等基本参数进行预测,还能学习专家调度员的改派行为,并结合订单峰谷、冷热食品、新老骑手等特殊场景优化调度指令。
另据21世界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业内衡量“智能调度”能否替代“人工调度”主要取决于5个维度的表现,分别是路线规划、时间预估、决策模型、分配方案、供需平衡。
从饿了么提供的数据来看,智能物流的各项指标已经全面优于人工调度。比如在首批测试的30个城市中,智能调度使配送时长缩短至28.62分钟,准时率和好评率均达99%。
美团外卖此前也推出了“O2O实时配送智能调度系统”。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上线该系统后,配送员单均配送时长降低至28分钟以内,超时率降低5%,同时,配送成本也降低20%以上。
“无人配送”的构想
对于“未来物流”的构想,饿了么CEO张旭豪和美团点评CEO王兴想到了一块。
在张旭豪看来,外卖行业的“未来物流”将有三大阶段性目标,即智能调度、人机配送和无人配送。而王兴也曾表示:“无人车、机器人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我相信比起无人驾驶汽车,送外卖机器人会更快出现。”
不过目前来看,在朝着无人化场景前进的道路上,张旭豪领先了王兴一步。在发布会现场,饿了么针对“未来物流”战略而设立的研发部门“饿了么π”首度亮相,并用其研发的送餐机器人“万小饿”进行了一场送餐直播。
从直播画面可以看到,送餐员在写字楼底层将外卖装入“万小饿”后,“万小饿”可以自助上下电梯到达用户所在楼层,并电话通知用户取餐。
据悉,“万小饿”未来将在封闭环境,如住宅、写字楼、酒店办公室等领域代替人进行配送。一旦大规模投入使用后,送餐高峰期间将为骑手每单配送节约5-10分钟。
不过饿了么COO康嘉也坦言,有些产品还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比如配送机器人,它在末端需要和电梯进行打通,整个过程比想象的要麻烦。
在发布会会场外,记者还看到饿了么的送餐无人机。实际上,在物流领域提出“无人概念”的还有京东,其推出的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与饿了么展示的相差无几。
但从京东“无人科技”的落地情况,能看出这并非易事。京东X事业部负责人肖军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京东的无人配送车也需要先在一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测试,比如学校、小区。而无人机要应用于相对偏远的山区,因为在城市中人群分布过于密集,使用无人机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对于外卖行业来说,人群高度集中的城市是用户的主要分布区域,要实现无人机送餐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