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是基本权利,留住用户要靠服务而非限制。日前,工信部出台了手机携号转网新规,简化携号转网流程。12月1日起,首批试点的天津、湖北、云南、江西、海南5省市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查询是否具有携号转网资格,并申请授权码,然后即可前往转入方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携号转网业务。
携号转网,指的是用户可以保留现有的手机号码,转到三大运营商中的任意一家,简单来讲,就是避免了换运营商必须换号的麻烦。在新规试行后,有运营商工作人员表示,“相比携号转网,用户再去办理一张其他运营商的卡或许更为合算”。事实上,单纯用金钱上的“合算”作无需携号转网的理由,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在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当下,手机号码早就超越了通讯号码的单一功能,银行账户绑定、APP账户注册和密码找回都需要用手机号码,手机号码已经被当作一种身份验证形式,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身份通行证,现在换手机号码需要的成本,远不是通知一下亲友这么简单。所以,用户需要的是能够带着同一个手机号,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自由来回获得的“合算”,如果只是一点点金额的差别就要换个手机号,就实在太不“合算”了。
携号转网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迫切性也会越来越高。工信部在此时出台意在改善携号转网便捷性的试点,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新规对携号转网的推动效果未必理想。新规试图改变的是携号转网的流程,未有改变携号转网多年来裹足不前的本质--限制条件太多太严。早在2006年,原信息产业部就确立了“携号转套餐”或“携号转品牌”政策;2010年和2014年,工信部分两批在此次试点的5个省市做了试点;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推动移动电话用户号码携带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在目前需求已经很旺盛的情况下,用户量依然没有太大变动。并不是因为用户不需要携号转网,而是很多用户没办法转。
此次的试点也是一样,试点地不少人兴冲冲地尝试携号转网却最终失望,因为携号转网的限制条件多到几乎大部分人都不符合。例如,成功携号转网需要满足实名制、不能停机或欠费、不能存在协议未到期等要求。前面的条件好办,最后一点是很难满足的。有的人不符合携号转网要求是因为彩信合约产品未到期,这种业务解约很可能不能通过短信电话,必须在指定营业厅排队,一排可能几小时,跑一次未必能解约所有未到期业务,要解绑亲情号和宽带,或许需要跑几次,那么,新规对便捷性的提升就显得没有意义了。解约解绑再麻烦好歹也能转网,如果参加了话费预存活动,或者办理了特殊优惠限制业务,甚至好几年都没法携号转网。
正是这些一贯以来的严格限制,捆住了携号转网前进的脚步,如果本质未能改变,流程再怎么简化,携号转网也没法真正实现。
近年来,决策层一直在大力推进电信业的提速降费,携号转网作为便捷用户的重要措施,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运营商应该拿出更多诚意,既是响应工信部的号召,也是回应用户需求。
其实,运营商要稳定用户,不该靠加强限制,而应该也只能靠提升服务水平。例如,携号转网需要将所有其他业务解绑是合理的,但不应该要求用户每个月保留手机号码并消费几十元以上的套餐才能拥有继续使用其他服务的资格,宽带、电视等服务,是完全可以也应该独立运营的,不能依赖捆绑销售。又比如,很多业务的提前解约通过电话短信都可以实现,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必须用户跑一趟的需要,至于长期优惠活动等可以遵循付一定违约金等合理的解约条款,但不应该再对解约本身作更多限制,以活动没到期为由给用户使绊子。
携号转网是大势所趋,能带着作为重要身份验证形式的电话号码转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必然要求,也是理应享受的基本权利。运营商需要明白的是,真正能留住客户的,不是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而是越来越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