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五大疑点
2898
社会 2019-03-25 17:17:22 字数:3014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五大疑点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五大疑点

文|杨时旸

发生在北京那家酒店里的暴力胁迫事件已经不缺乏声讨、同情的声音。如果真的如那位发帖者所言,这是一起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那么理应得到彻查。任何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受到侵害后也都值得被重视和同情。但问题是,以目前的信息来看,这个事件尚且疑点重重。

在一个事件火爆到如此程度的情势下,保持一点近乎冷酷的冷静,或许可以更加逼近真相。抛开所有被挑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我们看看那个帖子中的几处疑点。

第一,按照那位女士的说法,最初进入电梯里的不只她和嫌犯,还有其他两位普通客人。换句话说,嫌犯已经知道自己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有人证存在;另外,也同样按照那位女性的讲述,嫌犯不是偶然的激情犯罪,而是埋伏好挑选“猎物”伺机而动的,也就是说,他一定对酒店的布局非常熟悉,肯定知道这个地方布满摄像头,所以,他也一定明白,自己的行为会留下物证。好了,作为一个职业罪犯,在蹲点准备实施犯罪,而不是偶遇突发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人证物证都齐全的情形下,进行一次注定会暴露身份的暴力犯罪?这是否符合一个惯犯的行事逻辑?

第二,发生撕扯的地方是酒店的楼道,而不是偏僻无人的市郊,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会知道,在这里出现大声喊叫和厮打之后的结果,就是会出现更多的围观者。以最后的结果去看,即便有人犹疑,有人不解,有人胆怯,但最终这个女士“获救”了,在这样的地点发生这种事,获救的概率远远高于被弃之不管的概率。因为即便入住客人们抱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酒店管理方仅仅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也不可能完全坐视不理。从实施犯罪的地点选择上,完全不合情理。

第三,按照发帖女士的说法,她认为自己是要被拖去强奸并且可能陷入被迫卖淫的境况。我们坦白地讲,自愿从事性陪侍的人其实已经足以撑起了这个地下行业,作为组织者,没有任何道理用如此高风险的、大张旗鼓的方式绑架一个成年女人以充实自己的产业。即便之前的案例中,有被强迫的、被绑架的姑娘,她们大都有几个特征,从山区和偏远小城而来,被骗之后才被胁迫,因为原本她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就很疏远淡漠,她们的遭际基本上不会被发觉,但入住这个酒店的客人完全不符合这种特征。按照最大概率来讲,这名发帖女士应该是标准的都市职场人士,与家庭成员联系紧密,同事、同学、朋友等等社会关系多样繁复,她的失踪绝不可能不引发波澜。这样的案件又发生在北京,这一定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程度足以撼动他们原本隐秘的卖淫生意。那么嫌犯为什么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实施这一票呢?从犯罪者的投入产出比上考量,这不符合常识。

另外,这位女士想象的自己未能获救之后可能的遭遇,是基于酒店之前有卖淫案底。不知道这个女士是怎么查对出的这个案底,是通过新闻检索还是警方资料。但无论如何,之前的案底不代表这座酒店就永恒沦为暴力掩护下的淫窟。

第四,关于报警后的处理方式。这位女子也说,她当晚录口供直到凌晨。所以,看起来警察当时的出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隔天她再去电话问询的时候,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快速的定性分析。

用自己的经验举个例子,我有过很多次报警的经历,我每次都会计算出警的时间,以便不符合规定时及时投诉,但是,每一次都是三分钟多一点,警察就抵达了现场。我报警的事情,除了车祸,都是非紧急事件,但是出警时间也没能引发我的投诉。如果说,这次的酒店施暴事件发生在一座边远小城,那里警力不足或者意识欠缺,他们拖沓,他们推脱,绝对具有可信度,但目前这个案件,一个混杂着暴力、绑架和强奸未遂的恶性事件,警察故意推挡的概率太低了。北京是个特殊的地方,作为一线城市,有多年来发生的各种人与事的规训,作为首都,有它极其特殊的政治影响敏感性。一些事情只会被过度重视,而不是置之不理。所以,这件不符合经验的事情还是要查清楚。到底是那位女子确实遇到了一次首都警察的不作为,还是她的叙述存在其他问题。

第五,关于酒店方的态度。我们都住过酒店,无论出差时的经济型连锁酒店还是出门旅行时的五星级酒店,按照经验去看,在自己的酒店中发生如此重大的刑事案件,酒店完全只当什么都未发生的概率很低。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件可以轻巧隐瞒过去的小事。这个女士在提及酒店的时候,一次次地提及涉事酒店属于如家旗下,携程如何审核资质有误之类。而此事发生的同时,如家完成退市,并发出了并购消息。我们不应该有任何阴谋论的推断,但只要涉及到过于重大的利益,所有一切潜在的可能性却必须被顾及和考量。

即便有如此多的疑点和困惑,但是更多的人似乎从来也不愿意多去做一些探究。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人们本能的善良,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盲从的情绪。

这件事之所以能被广为传播,从传播学和心理学上有几个重要条件:弱肉强食肆无忌惮的暴力犯罪模型、冷漠围观但无人出手的冷漠现实隐喻、推脱搪塞的公权力想象以及对顾客毫无歉意的高傲资本方样本。这一切的化学反应,挑动起了也正好对接了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绪。

我们的心中埋伏着很多情绪,比如不安、愤懑与惶恐,这些负面情绪深藏不露但从未消散,它们都是易燃物,等着火花和助燃剂的降临。当引信被点燃,人们更多的在乎自己的情绪是否能抒发,而不是冷静地逼问事实和真相。这宣泄中有群体性的善意,也有着群氓式的混沌。

造成这一切的有几个原因,第一,缺乏理性和独立思考的意愿;第二,同辈压力;第三,漠视常识。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当真相不清的时候,我选择站在鸡蛋一边。”这句看似为弱者呐喊的宣言是有问题的。当真相不明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逼近和探明真相,而不是选择阵营。站在鸡蛋一边和站在石头一边,同样都不值得炫耀。站在事实一边,才值得自豪。但选边站队的魅力远超过逼问事实。

理性思考能力是需要用逻辑、智识去构建的,这是一个长期规训的过程,但是我们身处的系统,其实并不真的敬仰理性,我们更倾向于蛊惑与煽情,而所谓相信“常识”,是一种无论身处怎样的意见喧嚣,都能够保持抽离并对事件进行反观的能力,常识往往是沉闷、无聊、缺乏爆点的,但正是因为常识本身不具备戏剧性,它才被称为常识。那些妖艳的表象太过引人瞩目,常识像一个无趣而干瘪的原配,经常被弃之一旁。而与此同时,在舆论场中,我们还要处理同辈压力,在任何一种文化里,都有这样的压力,但在我们这样一个求同的文化里就更加如此,当所有人开始转发同样的声音,你的缺席会造成社交上的困扰,而如果你再发出不同的声音,哪怕只是谨慎的疑问,都会被视作异端,贴上冷漠的标签。这样的情形,往往阻拦着人们靠近理性,而投入盲从的洪流。

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做的是监督和督促警方的独立调查,而不是奔忙于表演同情与愤慨。这件事在证据链完全显示出之前,有各种可能性存在。或许,一切就真的如同那位女子所说所想,但或许还有其他的概率存在,比如,男子或许真的是某些团伙的控制者,但是认错了人;比如,或许是由于这个女子尚未说出的、有关于自己的纠纷;又或许就是一次冒失的抢劫。但是,从北京把一个成年陌生女子当众掠走胁迫进卖淫团伙,是所有概率中最低的、戏剧性中最高的一个。如果这位女士真的遭遇了这样的事情,那真是一个悲剧到难以想象的经历。而在警方给出确实的证据链和解释之前,一切煽情、恐惧和指摘其实都是基于妄断的结论之上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文章版权归中国新闻周刊所有,转载务经授权。

*作者:杨时旸,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豆瓣ID:frozenmoon。


0人参与回答
  • 未添加任何数据~~

提示信息

联系电话:
1585150508*
QQ交谈:
小编
站长微信:
站长邮箱: service@qingjiuzhu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