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十年修得头把交椅,第一来得有些曲折,难说是好是坏。华为能否逃脱国产手机魔咒?华为在2015年从小米手机接过中国手机市场第一的宝座,在2016年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每季度增长都在两位数。没想到的是OPPO成为2016年最大的黑马,以每季度三位数的增长一路杀来,在2016年第四季度实现反超华为。
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OPPO结束了三位数的增长速度,华为再次稳健登顶,坐稳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宝座。
中国手机厂商,一直有着“各领风骚三两年”的魔咒,没有长胜将军。拿到第一季度冠军宝座的华为,在第二季度就遇到了“闪存门”风波。华为,能否逃脱“国产手机魔咒”?
5月2日下午,华为终端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运营报告。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3455万部,同比增长21.6%。从华为自己的数据来看,已经体量很大,能保持这样的增速,有些恐怖。
让我们再看看第三方数据。
从全球出货角度来看,IDC的数据表明,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7920万部,以22.8%的份额夺回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位居第二的苹果第一季度出货量达到5160万台,比去年的5120万台略有提升。排名全球第三的华为以近22%的增长率保持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一季度出货量由去年同期的2810万台攀升至3420万台。
十年修得头把交椅,华为能否逃脱“国产手机魔咒”?
华为虽然是曲折夺冠,但这一次妥妥地,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其实,华为走到第一位的过程并不轻松。从2003年开始进入手机终端市场,那时候的华为在运营商设备市场已经有着很强的技术积累,但手机业务并没有实现“大跃进”。
直到2011年开始做品牌,也是一路稳扎稳打,很多人看到了华为凭借Mate7引爆市场,但在此之前经历了多代旗舰产品的积累,而那时候中国智能手机还在打性价比,华为已经决定聚焦高端市场。
在中国市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瞬间爆发”的现象。
比如联想2008年手机业务不顺就卖掉了,2009年看到运营商渠道爆发就又重拾手机业务,凭借运营商渠道很快就拿到国产手机第一的位置,在2010年、2011年最为风光,但没有技术、没有品牌的联想,很快就被其它厂商淹没,无力回天;
小米手机2011年底横空出世,以性价比和电商渠道优势,经历了两年多的飞速发展,在2014年拿到国产手机第一的位置,但幸福很短暂,2015年开始回落;
OPPO是在营销和线下渠道的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2016年开始爆发,每个季度都是百分之百的惊人速度增长,于2016年底夺冠,但在2017年第一度度已经结速三位数的增长,增速直接从100%以上降为不到30%,似乎能量已经用完。
反观华为,是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一直在持续增长,但从没有瞬间的爆发。这样的增长,源自于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而不是单一的市场机遇。
一位行业内资深人士,对懂懂这样说:华为手机的系统性很强,无论是品牌、渠道、技术、产品,决定一个产品命运的方方面面,华为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
懂懂换一句话来解释,无论是联想、小米抑或是OPPO的爆发,都有些“一招鲜”的意味。他们在通过一个极长的“长板”短时间内拿到市场地位,但并没能及时把短板补齐,所以会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即“中国手机魔咒”。
在这位资深人士看来,华为不会陷入“中国手机魔咒”,因为华为是用了十余年时间不断爬坡、增强各方面能力、建立完整体系的过程,“这是系统性的成功,与苹果和三星很像”。
十年修得头把交椅,华为能否逃脱“国产手机魔咒”?
比如,华为每年都在研发上投入巨资,2016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110亿美元(约合763亿CNY)用于技术创新,占到当年销售收入的14.6%,据此华为跻身全球前十大高研发投入公司。在专利储备上已经全球领先,并且自主开发的麒麟芯片也是经历了很长的磨难才有今年的稳定性,成为华为手机最大的屏障。
再比如,华为产品线、渠道和全球市场这几方面都很均衡,不是靠单一产品、单一渠道和单一区域市场取胜。在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我们看不到具体每个产品线的数据,但可以看到区域的数据。
具体区域上,中国和欧洲市场增长比较稳健,分别达到20%和15%。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市场实现突破增长,均达到70%。总体而言,52个国家增速同比超过50%,100个国家增速同比超过50%----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到华为发展的均衡与稳健。
再比如,华为品牌形象的树立,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在用户心中留下口碑,主要靠的是产品品质和技术,当然好的营销方案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有些短期爆发的品牌,则更依赖洗脑式营销。这两者最大的差别,前者影响力持久,而后者则只是短期的“泡沫现象”。
说了这么多,难道懂懂认为华为就安全了吗?就能实打实地坐稳老大的宝座了吗?当然不是。
顺境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并迷失方向。4月下旬爆发的“闪存门”事件,是对华为的预警,同时也将华为即将面对的挑战暴露出来。
挑战主要是两点:
1,在顺境下,忘了初心
在“闪存门”爆发初期,华为认为这是行业共性问题,自己做的没有错。这种态度让消费者无法接受,事件持续发酵,这如同当头棒喝,让华为警醒: 4月27日晚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发出《倡议书》,倡议反思和自我批判,重回“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顺境下容易忘记初心,这是“无人区”最常遇到的一类挑战。
2,供应链的瓶颈开始暴露
前面懂懂说过,华为没有明显短板,其实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如果跟所有中国手机厂商相比,华为确实没有明显短板,但如果跟三星比,华为就存在供应链短板,这也是所有中国手机厂商共同的痛。
“闪存门”的爆发,就是供应链跟不上。特别是,华为与三星的规模越来越接近,作为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三星一定会“防范”华为。那么,华为面临的供应链困境很可能会是今年最大的挑战。
“闪存门”事件的爆发,在这个节点上,对华为是非常及时的一个警醒,早爆发比晚爆发好。华为现在正处于上升通道,系统性能力都很强,如果及时调整,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闪存门”事件,还能让整个团队重新回到创业的状态上来。
懂懂认为华为登顶,不会出现“国产手机魔咒”现象,华为是按照长跑的节奏来打手机这场战争的,长年的训练使得全身的机能都很强。并且,华为登顶的这个节点,与之前国产手机的状态不同。以前国产手机与苹果、三星的差距非常大,而如今国产手机整体走强,华为与苹果、三星的差距在减小。
我们看到,国际手机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三星,都曾经称霸全球六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们系统性强,且在全球市场都有分布。目前的华为已经接近这种状态。所以,懂懂认为华为的“势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存闪门”只是一个适时的教训。 近期,被视为O2O行业“独角兽”之一的美团点评也正式加入了“反腐”这一行列。日前,美团点评通过内部邮件实名公布了10起反腐败打黑产刑事案件。其中,实名通报员工9人、典型不良商家2人、骑手1人,涉及诈骗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包括收受合作商家贿赂、欺骗商家、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刷单骗补贴等行为。
根据美团点评本次发布的通报内容,2016年,美团点评在清退违反高压线制度相关员工的同时,下线1500余家不良商家,并将涉嫌构成犯罪的30余名员工、外部黑产及不良商家近200人移送刑事司法。
从本次通报的力度看,美团反腐的决心似乎已足够明显。不过,细究起来,这10起反腐案件也暴露了美团的三个问题。
1、美团“三驾马车”均受波及,餐饮业务是腐败重灾区
今年1月9日,美团点评CEO王兴发布内部信,宣布美团业务最新的组织架构升级和人事任命。 当时,王兴表示,此次结构调整后,美团点评的“三驾马车”架构得以进一步加强。
具体来看,在业务组织架构方面,将美团平台与酒旅事业群合并,成立美团平台及酒旅业务事业群;将大众点评平台与到店综合事业群合并,成立点评平台及综合业务事业群。加上此前已经完成整合的餐饮平台,美团点评确定了“三驾马车”的核心业务。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美团公布的10起反腐案件名单中,其“三驾马车”所涉及的业务悉数上榜。
其中,传统的餐饮业务仍是美团腐败的重灾区,相关案例有4起(序列号为1、2、3、10),涉及到综业务的有3起(序列号为6、7、8),涉及酒旅业务的案例也有2起(序列号为4、5)。
2、“刷单骗补”依旧猖獗,烧钱补贴模式成腐败温床
细看美团这次通报的十起反腐案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刷单骗补的现象在美团平台依旧较为集中。
例如,酒旅酒店住宿事业部南京BDM吴某、王某等勾结外部商家和刷单团队,虚构酒店POI交易,骗取补贴款数额巨大;到综丽人事业部郑州四组主管靳某勾结2个商家设立虚假店铺进行虚假交易,骗取公司补贴款30余万元等。
在这几个案例中,甚至出现了通过设立虚假店铺来刷单骗补这种新型的腐败案例,似乎以往单纯的利用虚假团单、虚构交易等方式骗补已经不能满足投机者的胃口。由此可见,美团平台刷单骗补问题依旧猖獗,甚至日益严峻。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到美团在发展初期引以为傲的烧钱补贴模式。有网友称,“有补贴的地方,就有刷单,像外卖、打车等行业都是如此。”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团自成立以来,就采用“烧钱-融资”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对商户、用户的大额补贴来维持市场地位。但这种烧钱补贴模式,恰恰成为了美团腐败的温床。
对美团而言,其烧钱补贴模式如果不加以限制,恐怕腐败问题仍将持续下去。但是,假若一旦停止了补贴,美团的市场地位又将岌岌可危。这个取舍,还需要美团自己考量。
3、伤及用户利益,美团管理问题凸显
此外,从这十起腐败案例来看,其中有两起与平台用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一个是美团外卖山东烟台众包骑手由某恶意诱骗用户提供付款条码,再通过扫码盗取17名用户1.4万余元。另一个是兰州黑产团伙通过伪基站发送钓鱼链接的方式,骗取用户银行账号及密码,勾结平台电信商家通过消费进行变现。
显然,上述两个案例都与美团平台用户的资金紧密相关,无疑暴露出美团在流程管理上存在的不小漏洞。无论是骗取用户条形码扫码盗刷,还是骗取用户银行账号和密码消费变现,都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总体而言,虽然美团已经下了反腐决心,但在腐败案件的背后,暴露的却是美团业务模式滋生的温床,以及管理不善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团想要彻底反腐,除了加强自身的风控能力之外,或许也该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一番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