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
10月18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工作性质的变革”。报告第六章“企业性质的变革——新超级明星企业”提到,蚂蚁金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且指出,人工智能的进步让它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腾飞。
金融科技连同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近几年在业界、甚至在整个社会都大受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让业内人士看到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因为它们给人们描绘了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场景。
从世界银行的表述来看,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因素才是金融科技企业的关键所在,而非“金融”,这是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一个最新动向----近年来,蚂蚁金服也从突出“金融服务”转向了“科技驱动”,为何金融科技企业重回“科技”定位?背后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深刻内在变迁。
金融科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具体所指却尚无定论。在理论上,国外认为金融科技重在“科技”,比如FSB(金融稳定委员会)于2016年将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既包括前端产业,也包括后台技术。
而国内,在发展初期,则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互联网金融”上,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尤其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上。但最近,金融科技领域却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也从“金融”转向了“科技”。
早在去年,以金融服务起家的蚂蚁金服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科技金融),而非Fintech(金融科技)。从汉字表述来看,只是掉了一个位置,其实背后蕴藏着一个行业的重大变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用技术、数据能力去助力金融。蚂蚁金服内部人士还进一步宣称,蚂蚁金服一直是一家以技术推动业务的科技公司,经过之前的金融业务场景锤炼,科技能力日臻成熟,今后蚂蚁金服将彻底回归科技公司的定位,加快对外开放合作。随后,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乐信等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开始去金融化,走向与金融机构的开放合作。
金融服务行业利润丰厚,金融科技企业的崛起甚至一度被传统银行业视为巨大的威胁,而今这些企业却纷纷宣称自己是科技企业,其中缘由,外在推动因素固然包括来自有关部门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加强监管的压力,但公司自身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却也不可忽视。而且后者是主要原因。
在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对于科技企业,数据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资产,而使用数据的能力则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如果把大数据比作金矿,那么以金融云为载体之一的整个技术体系,就像是矿井。技术实力决定了企业能够从海量的数据矿藏中挖出多少金矿。
对于像蚂蚁金服这样的科技公司,要做大做强必然要扩张,而扩张的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使得企业平台化。对于一个平台而言,实时数据是海量的,如果处理数据的技术跟不上,很可能就此遭遇企业发展的瓶颈,甚至会面临整个平台的崩塌,但是如果技术跟上了,那么不仅能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正向外溢效应,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助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还是以蚂蚁金服为例,其最开始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应对双11的峰值挑战,他们的技术人员为此开发出了OceanBase数据库系统,从而避免了淘宝网站在高峰时崩溃。而后将其开放到金融领域以外的政务服务领域,比如从公交、地铁上的乘车码,到支付宝医院生活号中的在线挂号缴费,再到社保查询、违章缴费等政务服务,也毫不费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蚂蚁金服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其自身的“技术气质”是分不开的:蚂蚁金服有62%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他们更愿意用技术而非传统手段去解决困扰行业的难题,除了OceanBase数据库系统外,还包括为解决KYC(用户核身)而开发的人脸识别技术手段等等。
数据显示,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营收占比,已经由2015年的23%提升至2017年的34%;而金融服务营收占比,则由23%降低至11%。可见,技术能力,甚至正在成为蚂蚁金服的立身之本。
科技公司的立身之本只能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一家金融科技企业来说,金融只是一项业务,随着企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项业务的具体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到了某个阶段会被其他业务形态所取代,但技术却不会,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蚂蚁金服获得远高于一般金融企业的估值的根本原因。(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