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红利时代到来,何谓科技红利?
第三阶段,科技红利时代,持续的有效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拿到产业链的创新溢价!没有科技研发投入,就不能分享科技红利。 最典型的公司即是华为持续研发投入,高效转换,引领全球通信行业。科技红利不等同于工程师红利,对于科技创新带来公司有效产值的提升是关键,也是公司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突破工程师陷阱的关键!研发投入、转换效率及压强系数是突破科技红利的关键因素,前瞻性指标,后续我们将详细讨论!
科技研发红利不仅仅是靠人力成本的工程师红利,核心在于人才,取决于两个基础条件及显性指标:教育投入和留学人员归国率,从海外创新型国家来看,4%的教育占GDP比重是临界点,培养国内优质人才的关键;而留学人员的回归比是海外优质人才输入的关键因素,国际黄金比例为2:1,即归国率2/3,国内随着经济及产业的发展,留学人员回归率大幅提升,从14年来看,将超过50%,这点我们从中关村及张江高科创业海归人数占比持续提升能清楚看到明显上升趋势!
1999年,高科大扩招,2004年研究生扩招,培养高素质新一代;2002年,理工科学生合计6.8万人,2014年理工生学生31万元。而2014年研究生毕业总数是55万,超过一半以上是理工科学生。高素质的理工科研究生将是中国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海外高端人才回归,中国成为除美国之外科技论文作者净流入人数最多的国家。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的科技论文作者流出率大于流入率,但从2004年开始,这一趋势扭转过来,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流入率高达90%。
国家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扶持,其本质就是R&D/GDP。中国R&D,占比GDP,2000年1%,2013年突破2%,而美日德等发达国际,这一比重都超过2%以上。中国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R&D/GDP比重达到2.5%,而参考美国、日本、韩国的新兴产业政策崛起,国家的R&D/GDP比重2.5%是个很有意思的临界点,美国1995年达到2.51%,克林顿政府的新兴产业革命带动互联网革命,出现了谷歌、亚马逊等一批互联网龙头,而往前看,日本1987年达到2.53%,日本80年代全球称霸的电子产品行业,如索尼等,也是日本的电子行业崛起,也促使美国的互联网革命,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军者。德国,1981年达到2.52%,德国汽车行业崛起,迄今依然是全球龙头。
中国电子制造目前正处于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型的临界点,进一步海阔天空。电子行业要突破转型零界点,有许多手段方式,最快的就是产业链并购,这里我们需要清醒一点,并购是最快,但不能完全说是最有效的唯一手段,无论何种手段,最关键在于聚焦有效研发投入的“压强原则”,后面我们会进一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