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已经进入“精准治理”阶段,打击违法排污已经不能光靠人海战术、疲劳战术,一批“黑科技”应运而生。刚刚发布的《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并利用烟气在线监测、热点网格、移动监测、电量监控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北京晚报》2018年9月26日)
科技的力量无穷,科技的效用无限。科技为人类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千万年前嫦娥飞天只是个传奇,现如今成为了的触手可及的现实,日常生活里科技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当我们感慨科技神奇之时,一些“黑科技”已经广泛用于大气治理。
蓝天之所以需要保卫,是因为有污染“入侵”。诚然,打保卫战就是打一场人民战争,人民参与是保卫战的强大后盾。充分运用科技来治理大气,是大气治理关键中的关键。一个小小的PM2.5移动监测设备,方圆10米之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都可以实时获取。可人背,可车载,移动到哪里都能实现即时监测,可实现每10秒钟更新一次监测数值。而且,移动监测设备不怕“干扰”,能够通过大数据达到精准监测。这些小小的移动监测设备,为北京天空增添了蓝色。
网格报警准确定位污染源。今年4月,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开始运用热点网格技术与移动监测结合的治理方式。500米×500米的报警网格提示报警区域,移动监测设备精准定位污染源,实现了设备报警与执法人员现场执法紧密联动的执法新方式。新方式的运用,节约了人力,提高敢效率,打击违法行为更及时更准确。
“千里眼”助力精细化治理。今年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通过地面监测小微站和移动监测设备,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构建“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执法模式。生态环境部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布设了3200个小微PM2.5监测站,北京进一步提高标准,又设立了1000多个小微监测站,构建了500米×500米的监管网格。这些“千里眼”随时盯着可能出现的污染,为大气治理提供了远程精准监控。
打赢蓝天保卫战,未来三年的任务目标已经明确,“黑科技”将助力精准治理大气,我们也将欣喜地看到天空中映射出“科技蓝”。
文/马振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