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潜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
登革热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患者一般在发病前一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在流行期间,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者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具有更重要的传染源作用。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2014年,广东省爆发非常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根据广东省卫计委的数据,全省全年累计发现登革热病例四万五千多例,其中6人死亡,一万九千多人住院治疗。
造成这次严重疫情的不是什么大动物,而是我们平日不太在意的蚊虫。
和动物届的其它动物相比,蚊子体型娇小似乎有些弱不经风,但就是这弱不经风的蚊子却是动物届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动物。
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相关疫苗,想要很好的防止登革热的传播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它的传染源,切断它的传播路线。
当然,不是所有蚊子都会传播登革热,登革热的主要传播者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中国,更多见的是白纹伊蚊。
由于蚊子不仅可以通过叮咬人类进行登革热的传播,还可以通过繁殖将病毒传给后代,因此想要完全控制住传播渠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抑制蚊虫的滋生。
科技之光
《登革热防御战》
播出时间:8月25日 15:03
监制/张广义 主编/刘铭 黄丽君
编辑/石岩 李想 徐彦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