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互联网音乐行业来说,2016年2月11日是值得记住的一天。
2月11日,阿里宣布将通过第三者配定有偿增资1.95亿的方式,持有韩国第一大娱乐公司S.M.ENTERTAINMENT 4%的股份,而与此同时,去年刚刚成立的阿里音乐也宣布将与S.M.公司在中国国内音乐事业以及电子商务展开合作。阿里音乐的董事长高晓松昨天在微博转发语中用“开年大招”来定义这次入股合作,而旗下的两大流媒体——虾米音乐、天天动听也立马以“独家版权”标签上线了S.M.Fimily音乐专题……
那么,这个素有韩国文娱产业“国企”之称的S.M.到底对于阿里音乐有着怎样的意义?阿里音乐放出这个大招背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笔者重新整理了近期阿里音乐、S.M.公司相关的报道和解读,总结分析如下,或许能看出这个合作背后隐藏的一些可能性。
BAT都曾觊觎的S.M.落入阿里之手,阿里要建“版权护城河”
先来说说S.M.公司,这是目前国内涉足音乐流媒体的各家互联网公司都想争夺的一块“军事要地”。早在2014年5月,百度就曾在当时的副总裁王梦秋的撮合下与S.M.公司达成合作,促成百度音乐、爱奇艺都获得了S.M.旗下整版的数字音乐、MV和演出视频在中国大陆的授权。事实上,据说此前国内最大的“音乐版权二道贩子”腾讯QQ音乐在搭上Y.G.Entertainment之前,也曾与S.M.接触过,但QQ音乐当时开出禁止S.M.公司与其他国内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条件,后来两家就没有下文了。
而2015年也曾流传阿里要入股S.M.的消息,被S.M.公司一口否认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2016年一开年,阿里巴巴竟然坐实了S.M.的股东身份。至此,BAT三家都曾垂涎的S.M.终于“名花有主”,而之所以三巨头都会觊觎,实则因为这个创立已有27年的娱乐公司,可以撬动韩国乃至亚洲音乐市场,现在归入阿里旗下,对于中国音乐产业、互联网音乐商业模式都有着不小的意义。
那么两家合作会怎么玩?昨天的虎嗅文章《阿里1.95亿元入股S.M.,百度尴尬了》已经写到,双方业务合作主要集中在音乐和电商两方面:
在音乐方面,S.M.将和阿里音乐展开中国国内线上音乐流通、营销推广、MD等业务,进一步促进S.M.的中国本土化。
在电商方面,S.M.有可能将与天猫以及阿里旅行合作,针对S.M.多种产品,设计电商方案。
这里大多谈的是对S.M.公司的意义,对于阿里音乐呢?
其首要获益点便是“独家版权”,在“最严版权令”的紧张环境下,流媒体的生存对版权依赖极大,此前阿里音乐与QQ音乐撕逼归根结底也是由版权引发了“绑架”纠纷,将S.M.收入囊中无疑弥补了阿里音乐在日韩音乐市场的版权缺失,况且这一市场在中国还有着其它市场无法比拟的“粉丝效应”。让我们来看看截至目前国内流媒体音乐版权争夺现状(如下表):
不难看出,在音乐版权之争上,海洋系(酷我、酷狗)与百度系已基本被主战场淘汰,阿里音乐正在用迅速合作版权大户来缩短自己与QQ音乐的距离,而拿下S.M.公司显然是一步好棋。
怎么讲呢?唱片公司无疑是版权的拥有者,但事实上自有版权的积累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虎嗅去年8月份《嘿,那个音乐平台, 你真的知道使用独家版权的正确姿势吗》一文曾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寻找版权合作一个要看积累(你现在有多少),另一个就是要看增速(你以后能有多少)。而在韩国音乐市场上,S.M.公司绝对是既有积累又高产的流水线音乐王国,旗下目前艺人就有红遍亚洲的EXO、少女时代、Super Junior等等,我们从2014-2015韩国五大娱乐公司的“家族式”宣传海报就能看出规模对比(韩国目前最顶尖的娱乐公司有五家,除了S.M.之外,还有上面说到的YG,以及刚刚打脸的JYP、DSP、CJ,这里CJ的艺人规模相对较小,没有Family式的海报):
S.M.Entertainment
Y.G.Entertainment
JYP Entertainment
DSP Media
而不仅是现有艺人和音乐规模非常可观,在今年年初,S.M.还刚刚高调宣布推出“STATION”项目,要在2016年每周推出一首数字单曲,这意味着,单是STATION项目今年就会有至少52首新歌推出,这还不算S.M.旗下众多艺人团体,每年新专辑的音乐以及旗下艺人与其它唱片公司的合作曲目。
所以说,S.M.公司的入驻将成为阿里音乐一支强有力的版权军队,而且这支军队还承担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赚钱!这次合作很有可能激活国内大批用户的音乐版权付费习惯。
拿“粉丝经济”养成用户音乐版权付费习惯?
翻看昨天大批阿里公关稿其实也能看到这次入股的另一个图谋——粉丝经济。新浪娱乐的报道《阿里音乐与S.M.战略合作 复制粉丝运营模式》写道:
中国音乐市场的流媒体化速度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但很遗憾,流媒体的大行其道并没有带来音乐版权付费习惯,且直至现在都始终没有养成,因为对于大量习惯于互联网免费模式的普通用户来说,根本找不到一个让他们付费的理由。不过随着“最严版权令”的公布,这种状况也在慢慢改善,QQ音乐、阿里音乐在争夺版权之余,也在逐步出售部分音乐,而什么样的音乐被最先试验性地用于培养音乐版权付费习惯?那就是粉丝多且粘性强的音乐IP,已经被“韩流”教育多年的“韩粉”所追捧的音乐正属于该范畴。
“韩粉”这个群体已经不用再多介绍了,随便去一个韩国偶像团体的百度贴吧看看就会明白,韩粉应该是目前国内付费音乐的一支重要力量,以S.M.公司当红团体EXO为例,每次单曲发布,其国内粉丝此前都会到百度音乐付费购买下载权限,一般是2元/首,有粉丝为了给偶像冲销量S.M.还会反复付费下载。
此外还会付费刷榜单。各大国外音乐榜单已经多见中国粉丝的身影,为了偶像音乐能够上榜而不惜反复刷视听量,这里要多说两句,其实国内榜单也不少,但鲜有像美国Billboard、韩国Melon、Mnet这样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实时榜单。国外榜单之所以对粉丝号召力如此强,是因为国外的榜单,尤其韩国这种偶像产业极为残酷量化的国家,榜单就是偶像的生命,榜单的位次直接关系到这个明星、团体是否能有更多的露出资源,是否能出下一张专辑、拍下一个MV,所以其粉丝会拼命为偶像付费拉名次。而上面说的这些行为,以S.M.公司的粉丝尤甚。
目前韩国娱乐公司中音乐建树最多的主要是S.M.和与腾讯合作的YG,在音乐产出能力上,两家不相上下,甚至有业界人士评价YG的音乐水平在S.M.之上(S.M.一般拒绝外邀曲目,且受多年造星体制的影响,擅长舞曲却疏于多元),YG旗下有BigBang等音乐强势力量,但口碑好却整体销量一直拼不过S.M.,主要是鲜少购买号召力强的明星。
而S.M.造星和玩粉丝经济的能力却是鼻祖级别,旗下从H.O.T、SES到现在EXO、少女时代,流水线音乐制造的吸金能力是目前韩国乃至亚洲市场都难有公司能企及的。而这样的吸金能力,落到流媒体上,就是一支由粉丝自发形成的购买数字音乐的先头部队,你很难想象EXO的粉丝会放弃阿里音乐的独家版权音乐,他们一定是挤破头也要第一时间买的那拨人,而这就是阿里入股S.M.的目的之一。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入股S.M.公司如果只是为了培养付费习惯,那未免想得太简单。
多半会走“音乐电商+UGC数据”的路线
在这次入股S.M.的合作事项中,除了线上音乐流通之外,还有营销推广、MD等业务合作。在去年11月李拓的文章《“最严版权令”之后,阿里音乐该怎么走》中写道,阿里音乐CEO宋柯在接受虎嗅采访的时候就曾吐槽中国音乐产业还停留在“初级且粗放的模式”,而他提到阿里音乐要建造一个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行业都没有的商业模式,且提到一个问题——如何将音乐销量数字化,最终能反向指导音乐上游创造内容并推广,让上下游良性循环。
阿里音乐一直神神秘秘不肯说自己到底要做怎样的平台,不过从宋柯的话到阿里这次投资S.M.以及其电商逻辑,大概能看出阿里音乐发展的一些蛛丝马迹:
阿里音乐之前尝试的音乐人模式是在试图将下游的用户和上游的内容制造拉到一起,尝试做“音乐电商平台+UGC数据化”的音乐内容。这里的“音乐电商平台”很好理解,阿里做任何业务其实都延续电商思路,无论是金融、电影还是阿里云,都是以服务行业伙伴为主,让行业伙伴去服务下游用户。音乐也不例外,阿里音乐的平台上必定会联合众多音乐人、唱片公司一起提供内容。
除此之外,阿里音乐跟S.M.这样拥有可以自产内容的粉丝经济公司合作,很有可能会开拓UGC模式,将用户的兴趣数据、购买数据等反哺给音乐人、唱片公司,配套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根据粉丝偏好建议操作线下live演出、拓展音乐周边等。这并不是乱猜,从阿里2月11日-12日更新的招聘list上其实就能看出端倪,有专门拓展卡拉OK商家进驻业务的职位,还有运营livehouse合作和进驻的需求,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用户UGC数据反哺音乐上游的落地方向。
不论最终阿里音乐打算怎么走,与S.M.公司合作都还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版权合作、平台合作上,都还会有不少重磅的消息在路上,也非常期待行业内的腾讯QQ音乐能尽快接招,没有激烈竞争的市场一定产出不了好的商业模式或创新产品,同时也期待互联网公司对音乐产业的改造能让国内的音乐市场有些生气,即使是复制韩国娱乐模式,对于现在半死不活的音乐市场来说,都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