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会生存指南:《M型社会》读书笔记
社会 2019-07-22 12:30:03 字数:14655

原标题:M型社会生存指南:《M型社会》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迟到了很久的读书笔记,读《M型社会》这本书是2015年的事了,敲下其中某些文字是在2016年。但一直到今天,我才下决心完成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对我认知的改变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亚于在创业初期读稻盛和夫的《创造高收益》等书籍对我的影响,而且其深刻程度,犹有过之。

《M型社会》

《M型社会》是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书,而作者大前研一更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但我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其实并不是源自于这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写的书,更多是来自早年间读日本(推理)小说带来的感性认识。

我喜欢读书,喜欢读书带来的沉浸的感觉,因而很多日本(社会派推理)作家笔下的日本底层社会,那种黑暗、沉闷、毫无希望、毫无机会的感觉,曾经让我如同身受。彼时,我还是一名工程师,背着一个电脑包到处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之路在何方。经常工作完以后,拿着一本松本清张或者宫部美雪的书,找一个逼仄的小饭馆,慢慢吃完饭,慢慢看书。有时候等着晚上十二点以后,遇到宕机事件,还得去进帮助用户处理故障。

书看多了,慢慢总结出一些见识。这些作家写的大多是九十年代的日本,那个时候,经济泡沫已经破裂,阶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毕业之后的年轻人面临选择,要么去大企业选择漫长的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生涯,要么回到家乡,继承家里的小店,从此终老一生。

日本一直是终身雇佣制,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在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可以一眼望到人生的尽头,不会有什么波澜和起伏,也不会有太多的奇迹发生。在这种沉闷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个的人,相聚又分离,引出无数离奇的故事。

宫部美雪与《火车》

我觉得日本社会最好的(推理)作家是宫部美雪,她被称为是日本的「国民作家」,还被称为「松本清张的女儿」,她的文笔,琐碎细密,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看她的书,如同在冬天观赏一片片纷飞的雪花,无数片雪花织就一张细密的人物和线索的网络,而最终呈现出一个严谨的故事。

宫部美雪写书的风格,和我性格不是太符合,因而我只看过她比较经典的《火车》和《理由》,其他的书如《模仿犯》等买了之后,就放在OneAPM公用的书架上,一直没有看,也许哪天心血来潮,可能会再拜读一下。

《火车》具有浓郁的社会派色彩和典型的「宫部风情」,于无声处温婉从容地铺陈出一个曲折震撼的当代悲凉故事:停职期间的警察本间受侄子的委托,帮忙寻找他突然杳无踪迹的未婚妻彰子。本间循着彰子的过往,逐渐发现她失踪的背后暗含无限隐情,她似乎一边在亡命奔逃,一边又时欲登上那辆凄凉的命运之车。望着无边的黑暗,本间不由寒从心生:谁在追赶她?谁是「火车」上的魔鬼?她究竟在哪里?随着调查深入,悲凉骇人的真相缓缓打开……

豆瓣上一个网友这么评价这本书,一般的犯罪故事只着重写当事人和凶手,其他都是路人甲乙丙,但这本书是把里外牵涉的所有人前后经历的所有遭遇都描绘出来,不但有看得见的残酷,还有普通作品里省略的「看不见的冰山」。以写人间万象的能力来写犯罪小说,只有社会派才能干的活儿。

「火车」的意思,不是铁路上的火车,而是一个宗教用语,指的是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观无量寿经》云:人以恶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俱至,必有火车来迎。主人公彰子悲凉的命运,缘起竟是因为她因为性格中的小小弱点,掉入了现金贷和信用卡的漩涡。

我记得看完这书,想起当时自己信用卡上换不起的欠款,着实忧心了很久。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花呗、白条、各种现金贷,我一边看,一边感叹中国社会的美好,直到2014年前后,现金贷在中国风行,彼时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创业者,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贷,很多都学生卷入其中,而很多人只是当成一个故事去看,仿佛这一切只是一个枯燥的数字。

《影响力》这本书中说过,人们对于抽象的事情,是不会有任何情感的。但对于个体的感受,才会升起同情和怜悯之心

我不由得想起了《火车》,想起了主人公悲凉但不可抗拒的命运。那个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感觉:我们的社会有一点开始像二十年前的日本社会了。它不再像黄金一代一样美好,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渐渐出现了,比如,在很多小说中写道日本有一种百元(日元)店,本来中国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有了「名创优品」。再比如,日本很多年轻人沉迷于柏青哥,而中国后来有了很多的抓娃娃机。

总之,那些让人的命运走向负面的东西,一个个出现了,而本来是没有的。

三个问题

其实,我是先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才读了大前研一写的《M型社会》。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是一个M型社会,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呢?我们是更像美国,还是会越来越更像日本?别的不说,书的封面和封底很多话,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M型社会》的副标题是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封面上写着一句话,一个社会里有多少是中产阶级,有多少人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封底是这么写的,大前研一给那些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房屋贷款给你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买房产)?

二、你打算生儿育女(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

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孩子也不敢生)?

这三个问题,只有你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

中间阶级的焦虑

时下,向中产阶级贩卖焦虑俨然变成了一个好生意,别的不说,至少罗辑思维是很擅长这一套的,更擅长这一套的是那些公众账号们,每每关于中产阶级焦虑的文章,总能够妥妥的10W+。中兴的程序员跳楼了,有男子从华山栈道跳下去了,过年期间岳父去世了,在医院花费如何如何.....

这些文章总能够引发刷屏,大家都在朋友圈里面诉说中产阶级的不容易。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现在的中国,还有所谓的中产阶级吗?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底层的逻辑?

前几天,宁南山有一篇文章也刷屏了,名字的题目叫做《作为一个中产阶级,我对国家有哪些不满意》,文章中花了很多笔墨,阐述了作为一个看好国家前途的中产阶级,对目前的中国有哪些不满意,然后作者用万字长文说了目前中国存在的三大问题:住房、教育、老龄化

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看过《M型社会》这本书,但这本书同样也是写这三个问题,住房、教育、医疗。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其社会构成是一个鸡蛋的形状,两头小而中间大,这样的社会中,不会存在住房、教育、医疗同时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上个世纪的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产社会。

「M型社会」则是两头大而中间小,小部分富人,剩余的绝大多数都是中低阶层,对于中低阶层来说,无论有多少收入,都负担不起这三方面巨大的开支

中间阶级的崩溃

日本经济从广场协定之后进入衰退,这种衰退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平均收入的减少。日本国民的平均收入从1998年起开始减少,在10年的时间里面减少了80万日元,大约是6.5万人民币。平均收入减少,并不是平均的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而是集中在原来的中产阶层,导致中产阶层变成了中低阶层,从而导致了中产阶层的崩溃。

大前研一在书中写道,以一个人平均年收入为600万日元为标准,超过1000万的为上层阶层,600~1000万的为中上阶层,300~600万的为中低阶层,300万日元以下的为低层阶层,在1990年以后,中上阶层的人数大为减少,上层阶层人数稍微增加,中低阶层和低层阶层的人数明显增加,占到了所有人口中的八成。

但是大前研一在书中也说,89.5%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因而坚持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住房、教育、医疗三个方面有巨大的开支,(尤其是在教育这一点上,在当今中国中产阶层的对教育不遗余力的投入上,和日本当年的蠢人也并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日本家庭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不但没有任何成效,反而造就了最没有希望的一代人),从而造成了生活的悲剧。

这悲剧反映到个体的身上,就是《火车》里面的彰子,就是《理由》里面的住在前住北美好新城里面的一家四口。我们很容易同情这些悲剧的主角,但很少能够冷静的反思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结构的变化带来心理的变化

由于日本长期采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的升迁制度,导致了日本社会的富人往往也都是老人的事实,老年人是不消费的,而年轻人又没有消费能力。所以在日本,很多年轻人丧失了上升的希望,从而选择「御宅」的生活。

因此,在日本有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一种「飞特族」,指的是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年轻人,当然现在我们也有了我们的「三和大神」;还有一种是「寄生虫」,指的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人。在日本,35岁以下的女性中,有35%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之后,又写了两本关联的书,分别是《低智商社会》和《低欲望社会》。

在《低智商社会》里面,作者写道:「在日本,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在《低欲望社会》里面,作者写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低智商社会、低欲望社会,是日本从1985年到2005年的写照,在社会经济衰退、政府负债激增这些大的背景面前,个人能做的奋斗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这就带来了一种巨大的悲剧感,这也是日本的小说之所以动人的原因。现在,中国经济也逐渐的增速放缓,不知道会不会造就一批作家和导演出来。

憧憬自由之丘

《M型社会》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写的书,当然不是贩卖焦虑的,虽然书中也写了对政府、对工薪阶层的建议,但其中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建议,在我看来,这些才是书中最为独特的内容,也是我的读者们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在这里,大前研一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憧憬自由之丘」。我们知道,自由之丘是日本东京西南部的一个高级住宅区,从涩谷站坐东急东横线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自由之丘站。这也是我读日本推理小说获得的一个副产品,由于日本推理小说中有很多列车时刻表杀人,虽然我从未去过日本,我对日本的地铁和新干线的车站甚至是时刻表都有记忆。

那憧憬自由之丘到底是什么呢?就是让穷人通过购物,获得一种类似于生活在自由之丘的错觉。要么高端,要么让屌丝感觉「高端」。大前研一说,将中低阶层放在主要消费群的位置上,为中低阶层开发「感觉价格好低」,以及物美价廉的「新奢华」商品,并且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Zara、无印良品等等。这些例子,我印象一直不深刻,后来中国有了小米,有了网易严选,我才逐渐理解。

因此,我一直反感「消费升级」这个词,尤其说什么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明明是针对中低阶层的针对性引导策略,反倒要别人「憧憬自由之丘」,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中产阶级,这「韭菜」割的,也没有比「币圈」高尚很多吧?

当然,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机会,新的思考方式。我也常常想这个领域的机会,但我个人作为消费人群来说,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反影响力」。

总结

《M型社会》这本书,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写的书,书中有很多详实的数据,我就不一一列举,大家感兴趣还是自己去看。最后,我想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虽然现在中国经济上很多特点越来越像日本,但我们和日本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劳动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我们绝对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国家。日本2000年以后经济好转,美国人在巨大负债情况下持续消费,本质上都是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的功劳,所以本质上说,是这些人割了「中国」这个新韭菜。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现在很多先富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后富。因此,中产阶级的生活幸福与否,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最近,确实看到国家在扶贫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本质上,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机构,三到六线城市新人群的崛起,可能是希望之所在,正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涌现了麦当劳、波音等一批伟大的公司。新人群、新消费,这可能是我们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新机会。

0人参与回答
  • 未添加任何数据~~

提示信息

联系电话:
1585150508*
QQ交谈:
小编
站长微信:
站长邮箱: service@qingjiuzhu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