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我们「被迫」体验了近一个月的远程办公。视频云会议作为日常沟通和管理必要的方式,站长资源平台似乎变成了各个协作软件平台最频繁被使用的功能。
目前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 ICT 巨头以及亿联、会畅、好视通、小鱼易连等为代表的云会议企业纷纷宣布疫情期间开放其免费产品,app 下载量飞升,相关云服务器快速扩容。
相比传统专网会议系统,云会议优势明显,接入模式更加多样化,能够更方便实现如会议室、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之间的整合协作,扩展性更好。作为新兴行业未来增速可观,随着像飞书(字节跳动)这类新玩家的入场,将打开更大的行业空间。
其实云会议在海外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网络视频会议和专网会议。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会议形式也逐步云化。与此同时,商业活动日渐复杂,云会议也正朝着企业协同办公的方向进行发展。
如果说每个时代独角兽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机遇,那么将云会议的发展划分为前后十年的话,第一个十年属于 Webex,它幸运地赶上了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美国企业全球化的浪潮,经过 9/11 事件的催化到达顶峰。
另一个十年则属于 Zoom,撑起它的是慕课 MOOC 在全球的兴起,抓住了 PC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切换的历史机遇。不过海外市场,云会议平台份额集中,只有在产品、技术、市场三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的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Webex 有过高光时刻,2003 年曾被福布斯评为五年中成长最快的 25 家 IT 公司之一,并被列入「能够改变世界未来的十只股票」。但 Zoom 作为云会议领域的后来者,则迅速赶上并逐渐成为领导者,2018 年 Zoom 击败 Webex、 微软等竞争对手,被 Gartner 评为最好的视频会议提供商。
「成王败寇」,可能用这样极端的形容词来描述 Webex 与 Zoom 的关系并不恰当。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市值高达 240 亿美金的后者称得上是企业通信领域的新贵。试问为何 Webex 落了下风,只能说它的企业个性是助推其攀上高峰的重要原因,也是如今市场份额下滑的掣肘。
Webex 成立于 1996 年,2000 年 7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由华人企业家朱敏和印度人苏布拉共同创立,是网络视频会议的开路先锋。2007 年,思科以 23% 的溢价完成对 Webex 的收购,总金额高达 32 亿美元。截止收购当年,Webex 市场份额为 64%,每月服务人数超过 3500 万,收入约 3.8 亿美金。
从 1996 年成立到 2007 年被思科收购,这十年的时间,行业与企业的戴维斯双击使得 Webex 迅速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击败了微软、思科、IBM、英特尔这样的 ICT 巨头,以及 Netmeeting、Place Ware、WeLine 等新入场者。而之所以能够成功,既有行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离不开 Webex 企业本身的独具个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科技公司发展蓬勃并开始向全球化市场拓展,如何将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成了关键。所以不少企业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大陆、东南亚、东欧进行转移,供应链更是遍布全球。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管理、服务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开始变高,由于产品具备先进的技术以及首创的 SaaS 商业模式,Webex 的网络视频会议业务开始出现了高速增长。
最终,Webex 2000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盘前估值超过了 16 亿美金。而彼时互联网泡沫已经接近破裂边缘,但最终 Webex 得以幸免,是因为 911 事件爆发后全球蔓延的恐慌心理。「大家好像都不敢坐飞机出差了,」Webex 前员工 Steve Wei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恰好为我们的远程会议业务带来了发展机会。」
当然经济衰退导致各大公司开始实行成本节约措施,Webex 充分受益行业机遇,迅速击败竞争对手,2003 年被福布斯评为「五年内成长最快的 25 家公司」之一,并被列入「能够改变世界未来的十只股票」榜单。当时在美国的商务人士中间甚至流行起了这样打招呼的方式,「Let's Webex it」,这意味着他们要开网络会议了,有点像现在大家常会说的「Just Google it」。
企业分布在各地的员工可以通过 Webex进行协作,比如同时标注一张 PDF | Cisco
除了行业驱动外,Webex 的成功还要得益于它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的是,Webex 认为不仅需要强调视频图像的传输质量和效果,还应该注重用户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结合不同的应用,才能更好地让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商业协作。
比如一家在全球各地拥有分支机构的跨国企业,它的工程师们可以借助 Webex 同时修改一张图纸,标注一份 PDF 文件或者进行网络销售时为买卖双方共享 PPT。
此外,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也是 Webex 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网络服务质量,Webex 在全球自建数据中心,铺设了专网,搭建了一套类似电信增值业务的运营平台。当时全球网络带宽发展肯定大不如现在,这种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了 Webex 产品击败竞争对手最重要的优势。
2006 年,Webex 总收入高达 3 亿美金,其中盈利超过了 5000 万美金。尽管它依然是炽手可热的网络视频会议产品,但却开始被人诟病「昂贵」和「笨拙」。「如果你用的不是最新款的 Window 电脑,那么很大概率你使用 Webex 的体验不会好」,TechCrunch 记者 Michael Arrington 曾吐槽说。
而面对一众新互联网公司的搅局,它们可以提供更低廉、可替代传统应用的解决方案,Webex 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被稀释了。Teamslide,DimDim,1videoconference,Vyew,Live Meeting,SlideShare 这些初创公司通过开源的方式「克隆」了 Webex 的功能,在一个或多个产品服务领域发起了竞争,它们往往还具备更强的跨平台协作能力。
但思科把 Webex 当做是布局企业统一通信业务的重要棋子,也是思科向对手微软发出挑战的重要武器,这是思科愿意高价收购 Webex 的原因。
收购之后,思科保留了 Webex 的品牌,而后者在思科品牌背书以及强大资本的加持下,开启了全球扩张的发展路径。虽然 2017 年 Webex 被 Gartner 评为「会议解决方案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Meeting Solutions)的领导者,但彼时它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了 50% 左右。
注:魔力象限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对市场情况进行的图形化描述。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由 Gartner 公司于 2006 年 9 月 25 日取得「魔力象限」注册版权,并可以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它根据 Gartner 公司的定义,它描述了 Gartner 公司依据标准对该市场内的厂商所进行的分析。
此时,另一家云会议公司 Zoom 则成长迅速,一步步蚕食着 Webex 的市场份额。有意思的是,Zoom 创始人袁征曾是 Webex 的老员工,当时他在 Webex 开发的产品就是一套「远程会议系统」。后来,Webex 被思科收购,袁征进入思科的协作部门担任工程副总裁,但他始终觉得市面上大部分远程会议产品「不好用」,难以赢得用户亲睐,他 20 年前给 Webex 写的代码,有的至今仍运行在 Webex 的服务上。传统网络会议系统依赖一整套复杂的硬件设备,有电脑、显示屏、麦克风、路由器等,袁征认为只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很多功能了,这些移动设备会重新定义整个行业。
「Webex 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但 2010 年和 2011 年,我没发现有一个客户是开心的。想到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开发技术却没办法让客户满意,就挺尴尬的。」袁征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苦笑道。
由于对现有产品在移动端的体验并不认同,袁征先是提出改进意见,未被采纳后选择离开,2011 年创立了 Zoom。「思科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协作策略,我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袁征回忆道,当时跟着他离开思科的有将近四十人,6 年后 Zoom 有了 75 万名客户。
移动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的过程,为 Zoom 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那些移动终端最终成了引爆 Zoom 产品价值的原点。
彼时,视频会议服务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但因为在行业内浸淫多年,袁征对市场转变和客户需求有很清楚的认知,所以 Zoom 提供的是多样性的产品和差异化的付费机制,既能够服务小型企业,同时也可以对齐像康泰纳仕、Uber、Williams-Sonoma 这类客户的大规模需求,各产品协同性非常高。
其中 Zoom Meetings 是平台的基石,分为基础、增强版、商业版、企业版,采取不同收费方式,使用场景多元,电脑、平板、手机、会议室等均可便捷接入会议,同时 Zoom 还可以集成多种应用软件,兼容性与拓展性得到了保障。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Zoom 成立之初赶上了 MOOC(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期。现在全美排名前 200 的大学,大约有 94% 到 96% 的学生是 Zoom 的用户,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将成为 Zoom 良好的客户基础。同时基于 3G/4G 网络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针对这类设备的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基本空白。
而除了行业机遇外,Zoom 的成功要归功于它把产品、技术、市场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 袁征认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即产品经理思维。Zoom 的产品和 Webex 等竞品相比有如下不同:
视频优先,使用便捷。Zoom 坚持协作办公过程中视频优先的第一原则,在网络不佳时需要优先确保视频或音频的流畅性。Zoom 的 UI 简洁,入门便捷甚至用户不需要注册也能参与会议。而 Webex 当时协作时需要安装大量复杂插件才能使用,增加了用户操作的不便,体验差的缺点被逐步放大。
部署灵活,扩展性好。Zoom 采用 SaaS 的模式,可以方便在会议室、培训室、行政办公室、诊所和教室等任何场景进行视频会议。不仅仅能够接入会议室终端、PC、平板电脑、手机等,还可以无缝对接基于 H.323/SIP 服务的传统专网设备。既扩大了客户的使用场景,也帮客户节省了设备成本。
价格优势显著。Zoom 的价格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SaaS 的方式使得用户可以利用现成硬件 (如手机) 接入会议而非专有设备,甚至不需要会议室场景,大幅降低办公成本;二是 Zoom 基于 AWS 等公有云,在定价策略方面更具有优势。
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Webex 的发展模式已经和行业趋势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网络基础设施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带宽条件极大改善,Webex 自建数据中心保持数据传输稳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对手超越。比如 Zoom 采用汇编语言,自行开发了一套 SVC(柔性编辑码)技术,可以根据接入会议各方的网络带宽、CPU 性能、设备分辨率等参数在云端进行优化,再进行信号的压缩、冗余和补偿。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在丢包率 40% 的情况下音视频流畅,特别在当时,4G 网络尚未普及,移动设备带宽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很好的音视频体验。
2006 年亚马逊开始部署公有云服务,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其成本低廉、部署灵活的优点开始体现出来。Zoom 等新入场者往往采用公有云部署方式,在产品价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Webex 在全球大量部署数据中心,因为服务器密度会影响网络时延进而关乎用户体验。Zoo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是「烧钱+开放」的策略。Zoom上市前公开融资四轮共募集 1.5 亿美金,基本都是投入到服务器搭建和算法开发上。此外,它还将自己的接口开放给代理商或一些大型企业,同时这些当地运营商帮助 Zoom 部署和运维节点,进一步扩大了节点密度。
如果说 Webex 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是其在第一个十年成功的关键,如今却成了市场份额下滑的掣肘。
Zoom 的成功要归功于它把产品、技术、市场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 | Zoom
不过对成长如此之快的 ZOOM,思科表示「并不担心。」
思科协作业务市场营销副总裁 Aruna Ravichandran 去年 3 月接受《福布斯》采访时指出,「在会议业务领域,客户更换产品是常有的事。我们的 webex.com 在线电子商务业务条线增长迅速,上个季度有 5 万名用户从 ZOOM 转到了思科,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户希望得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终端服务、会议、团队协作、客服中心等),整个部门的业绩在思科内部增长了 24%。」
只能说,思科重金购入 Webex,但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能够聆听客户需求的品牌。
福布斯专栏作者 Peter Cohan 采访了一位如今换到了 ZOOM 的 Webex 前客户,他认为 ZOOM 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懂得用户想要什么,无论是技术还是客户服务都要优于其他竞品。而一家有 2.8 万名雇员、3.2 万客户的家庭健康医疗品牌 BAYADA 也从思科和 Skype 换成了 ZOOM,应用经历 Dennis Vallone 告诉了 Cohan 其中的原因。
「我们五年前就换到了 ZOOM 平台,但思科和 Skype 一直也没有尝试挽回。我们主要使用视频和协作工具进行远程医疗检查,在任何场所都需要保证高清稳定的视频传输,而 ZOOM 唯一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供应商。
ZOOM 使用便捷,无需硬件投资,付费模式合理。我们每年都会评估视频会议的需求,但这五年来一直在用 ZOOM 的服务。因为它会听取客户的需求,比如我们提了数字标识和房间预约的需求,工程师很快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功能。」
Vallone 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其他供应商在响应客户需求这方面会做得这么差。「有时候当一家公司体量变得很大时,通常内部就会变得政治化,要推动一些改变难上加难。」
不过 ZOOM 也不是会把所有客户提出的功能需求都加上,但它的确会听取意见,一旦发现其中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就会将其变为现实。Jim Mercer,ZOOM 客户成功(customer success)部门总监,对此解释道:
「加入 ZOOM 之前,我在 Citrix 待了 16 年,见证了无数个因为对待客户态度不同而市场份额发生变化的案例。在 ZOOM,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咨询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服务,即让产品开发团队与客户一起探讨可能达成的方向和结果。
假设某个需求有很多客户都提到了,那么我们会努力实现它。ZOOM 有个客户指导委员会(customer advisory board)主要是服务高端市场客户的,面向低端市场客户我们主要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具提供服务。而有些竞品公司,在对接新客户的时候,他们要不提供的是视频教程,要么只是发给对方一页 PDF,这种敷衍的态度肯定是不行的。」
Peter Cohan 还联系了 Autodesk,另一位 ZOOM 的客户。Autodesk 是 2017 年 4 月开始试用 ZOOM 服务的,2019 年 3 月 Autodesk 首席信息管理 Prakash Kota 在接受 Cohan 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在继续使用 ZOOM 是因为它拥有很高的员工渗透率和满意度。ZOOM 很好地满足了公司的需求,这种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安全高效,能够提供 30 帧每秒的内容共享速率,可以很方便地让 Autodesk 的内外部人员协作起来。
根据调研机构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给出的数据,到 2024 年,视频会议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 14%,市场份额有望突破 200 亿美金。ZOOM 以超过 100% 的速度每年增长着,相比之下思科视频会议的利润只有 18% 的增幅。
如果思科能够好好研究下 ZOOM 在产品开发上的技术逻辑,像 ZOOM 一样学会聆听客户的需求,那么它还是有可能保持可观的市场份额的。毕竟你要是不希望变得被动,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摸清对手的套路并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