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词库
行业站点
软文助手
SEO学院
站长工具
HTTP状态查询
友链检测
死链检测
Sitemap生成
Whois查询
模拟百度抓取
首页
行业词库
行业站点
软文助手
模板文章
文章助手
文章改写
SEO学院
最新资讯
SEO教程
论坛
站长工具
HTTP状态查询
友链检测
死链检测
Sitemap生成
Whois查询
模拟百度抓取
文章接口
查看全部
登录/注册
首页
>
最新资讯
>
科技
资讯
科技
社会
外闻
手机
互联网络
SEO资讯
V R
直播
动态
移动业界
排序:
时间
字数
虚拟试衣技术如何突破拜托尴尬境界?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其中“衣”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先祖们把树叶、兽皮披在身上的那一刻,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经过岁月的漫长洗礼之后,今天人们在穿衣方面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蔽体御寒,衣物是否合身、款式是否时尚、穿着是否合适不同的场合......越来越多的因素都已经被列入选购衣物的考虑范围。如此一来,人们在买衣服的时候必须要试一试才知道能否满足以上条件,于是在服装店铺中“试衣间”成了标配。但问题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崛起,在线上购买衣物成了许多人的选择,但是线上无法像线下那般亲自试穿,而虚拟试衣技术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痛点。可以说虚拟试衣真的很受平台和商家青睐,不少电商平台和APP都在开发完善这一功能,线下也有一些商家引进了“虚拟穿衣镜”之类的设备。可实际上虚拟试衣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大热,而是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其中原因何在?如果能找出这些原因并“对症下药”,虚拟试衣是否有大热的机会?在这种状态下还有从业者在这个领域中坚持,是否还有其他动力呢?一、虚拟试衣虽好但未能普及,技术与成本是难题实际上,虚拟试衣这项技术早已出现。2011年,京东和英特尔达成了战略合作,应用了微软KINECT的虚拟试衣镜在当年英特尔的数字标牌年会上亮相;2012年,天猫在新Logo发布的年度庆典上推出了“虚拟试衣”功能;2014年,优衣库虚拟试衣间出现,采用4D技术,用户可以根据身体的数据自行调节,让虚拟形象更加贴合现实身材;2015年,淘宝上线虚拟试衣功能,将用户想要购买的衣服制成360°可旋转的3D模型,充分向用户展示衣物的细节;2018年,亚马逊获得了一项虚拟试衣的专利,通过显示屏、投影仪、摄像头和镜子,将用户的真实形象与虚拟形象结合,用户可以根据试衣结果决定是否购买。可以看到最近几年,虚拟试衣在线上线下均有尝试的痕迹。从理论上来讲,这个行业相当有前景。在线上,用户购买衣物的时候多数只能凭数据和直觉,而不能亲自试穿。服装这种商品属于非标准品,甚至是极具个性的。尽管网店中会有模特展示,现在新兴的直播购物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但对于衣物,用户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件衣服穿在我身上的效果”,而不是那些拥有“标准身材”的模特身上的效果。消费者无法在当时确认,之后退还货物的几率也会变得比线下实体店高得多,这对于用户体验是一种损害,也让商家多了不少麻烦。在线下,消费者虽然可以试穿,但依然存在痛点。例如在一些客流量很大的商场或专卖店,试衣间往往爆满,用户时常需要等待。试衣的过程非常麻烦,尤其是在冬天,本身衣物就多,一件件脱下再穿上体验很不好。消费者不停地试穿衣服很可能沾上汗液、口红或者造成损坏,这也是商家不乐见的。这些痛点都是实际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按理说能够解决这些痛点的虚拟试衣应当火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当前已有的虚拟试衣设备成品而言,试穿效果并不逼真,既不能真实地建造贴近用户的虚拟形象,也没能真实地展现衣物的物理材质和特性。在用户形象方面,仅仅通过建模和数据的添加无法真实地展现用户身材。在现实中,哪怕是身高体重相同的人,在肩、胸、腰等细节方面都会有极大的不同,这对衣物的上身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如果是在线上购买,形体数据无法共享的话,那么用户可能需要在多个支持建模的平台中重复存储数据,会在无形中降低购物体验。在衣物面料和材质方面,虚拟试衣无法展现效果,像淘宝上那种通过无限放大图片来观看服装细节的做法,虽然也满足了部分的视觉需求,但还远远不够。在选购衣物之时,面料的质感、色差、悬垂效果都是颇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如果只是虚拟试衣,这些都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即使线下有虚拟试衣设备,很多用户还是宁愿排队等试衣间。成本方面,处理一套虚拟衣物需要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而且引进设备的价格也不便宜。这样的成本恐怕只有奢侈品专卖店才负担得起。如果是普通的店铺,设备使用率高,衣物上新频率快,虚拟试衣设备中衣物的更新很难跟上,如何维护是个大问题。比起这个成本,用户在衣服上不小心蹭上口红或者损坏衣物的成本似乎没那么高了。以上种种阻碍使得虚拟试衣听来美好,却不温不火迟迟未能“燎原”。如若想撕开突破口,还要靠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在数据、建模、面料、服务等方面撕开突破口。二、想要撕开“突破口”?技术才是硬道理想要虚拟试衣成“燎原”之势,先要解决用户代入感不强的痛点:既要保证真实,还要满足美观、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现在的3D、4D建模、计算机视觉、图形学等技术都可以加以综合性的应用。如今对衣物的拍摄有一套标准化流程,一套衣服几分钟就能拍完,之后通过算法对其进行建模。形象方面的建模,可以结合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再加上用户的自主调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自己的身体数据并不清楚,这可以通过身材标签加以解决。虚拟试穿公司“好买衣”推出了一项服务,用户只需输入基础数据,结合“大腿粗细程度”、“是否有肚腩”这样的标签,更加精准地生成虚拟身材。除了身材,面部信息是否真实对于试衣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满足这一点,可以通过面部识别等AI技术对用户面部进行捕捉,例如虚拟试衣公司“衣脉”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并还原,打造出用户专属的3D五官模型。解决了用户自身的虚拟形象问题,虚拟衣物的材质、面料也最好接近真实。专注于虚拟面料的初创公司“心咚HeartDub”通过AI物理引擎,对衣物面料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还原,可以让虚拟衣物的纹理、花型、颜色更逼真,并且有实体衣物上身的垂坠感。可以说虚拟试衣目前面临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都能逐渐解决。而近年来不断有平台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进行探索和研究,说明即使是在虚拟试衣行业不太成熟的当下,站长资源平台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或者说这些从业者认准了这个行业未来定会成为趋势。可是他们凭什么如此笃定?因为虚拟试衣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还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线上,虚拟试衣环境会成为用户是否购买衣物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增强这个环节的吸引力非常重要。其实用户在试衣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完全可以收集起来,并且作为向用户推荐衣物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在线上试了衣服,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身体数据为我们推荐最合适的衣服,相信购买转化率会大幅提升。线上的数据收集以APP为渠道,线下则可以将虚拟试衣设备作为入口。当前虚拟试衣设备多出现在高端门店,在暂时无法实现规模化的情况下,数据采集就成了这类设备的主要功能之一。真人导购尚且能够实现较高的复购率,虚拟试衣设备可以通过AI技术收集用户身材、消费者喜好等数据进行分析,据此提供智能导购服务,它比真人导购更能get到不同用户的个性,对于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能够起到比真人导购更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导购,这些通过虚拟试衣APP和线下设备搜集到的数据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推动虚拟试衣普及,不仅能够作用于“试衣”本身,还会产生更大的意义。三、虚拟试衣收集数据,背后有着深层意义当用户的浏览、试穿、购买等一系列行为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之后,对于个性化定制、服装设计等方面都有实际意义。在成衣风行之前,裁缝一直很受欢迎。然而时至今日,只有西装、衬衫以及少数高端女装可以进行定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量体裁衣”已经成了小众的行为,西装和衬衫样式单一,在服装样板的基础上简单设计即可。而女装品类复杂,除非有足够的成本,才可能实现定制。但另一方面,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不将性价比作为购买衣物的重要因素,只要足够个性,质量足够高,那么多花钱也是可以的,尤其是在“个性”方面需求愈加强烈,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和定制加以满足。在AI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这一点完全可以实现。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构建虚拟模型与相貌特征,据此进行设计和打版,这个过程基本上通过算法就可完成,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此外,获取数据对商家和平台建立会员体系、进行精准营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都大有助益。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尽可能多的需求,也让商家多了盈利的渠道,还能推动虚拟试衣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这是商家乐于尝试虚拟试衣的“功利性”动因,也恰恰是推动虚拟试衣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对线上的电商平台而言,虚拟试衣可能会成为电商行业的转折点。谁能真正掌握这个技术,谁就可能借此在竞争激烈的线上异军突起。但是想要实现这一点,还要努力打造合理的购买闭环,并且完善虚拟试衣应用在移动端的使用模式等。尽管当前的虚拟试衣应用和设备都不够完善,但依然吸引了许多用户和入局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成熟,能够找到使之“燎原”的突破口,虚拟试衣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
2898
科技
2019-12-05 11:15:47
字数:3521
564
328
老人与海黑科技发布会,罗永浩变身“首席忽悠官”
2019年12月3日19:49分,罗永浩正式登上老人与海黑科技发布会舞台。发布会上,罗永浩带来了一种仿鲨鱼皮纹路的抑菌、抗菌技术。对于这一技术,罗永浩形容为“看不见,摸不着”、“信就有,不信就没有”,只有2微米,微微泛彩虹光,那就是sharklet——鲨纹。下图为这种技术制成的sharklet膜拿在手里的样子。据罗永浩介绍,sharklet对付细菌的方法是,模拟鲨鱼皮肤排布,站长资源平台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纹路,让细菌在其表面无法分裂,无法产生抗体、无法进化、无法变成超级细菌,以达到抗菌效果,但这不会杀死细菌。sharklet在显微镜下是这样的。罗永浩进一步介绍道,该技术为纯物理微结构,适用于任何材料表面。最早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材料工程学教授布伦南发明,于2004年提交发明专利的方式面世。谈到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当时罗永浩正在为小野科技寻求解决烟嘴卫生的问题,罗永浩称其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一技术,经过合作交流,罗永浩成为Sharklet Technologies的全球合伙人&“首席忽悠官”。据了解,Sharklet Technologies是一家主要面向B端厂商的技术公司,2007年成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对于这一材料能够用来做什么,罗永浩介绍了几个领域,有导尿管、气管插管、输液管插管等导管的医疗器械,公共交通、公厕等公共领域,奶瓶、奶嘴、咬胶、爬行垫、玩具、餐具等母婴产品,鼠标、手机、手机壳、手机膜等数码产品,冰箱、皮具家居、墙纸、建材等家用电器以及情趣用品等。一切进嘴的,需要格外注意卫生的东西都可以用,目前合成革、塑料、硅胶制品材料可应用,后续将研发更多其他材料。通过对比可见,采用鲨纹技术的导尿管表面细菌确实少于普通硅胶导尿管。目前,该材料已经应用在地平线8号的两款产品上:LEVEL 8抗菌儿童背包和全sharklet皮内衬铝镁旅行箱。罗永浩介绍称,儿童背包,里外全都是sharklet皮质,原价499,今晚开启预售,1月份起发货,预售价399。旅行箱,原价1999,预售价格1699,预售、发货时间同上。此外,最快将于明年春天面世的产品有,与中国最大的筷子厂商双枪科技合作生产的抗菌筷子。
2898
科技
2019-12-04 16:15:08
字数:914
661
478
雷声大雨点小,绿洲距离爆款还有多久?
微博嫡子“绿洲”可谓含着金汤匙出身,问世之初就有微博的强大导流和名气加持,仅用两天就冲上 APP Store下载榜首。但命运多舛,这款被定义为“清爽”,主打图片、视频的社交产品,后续涉嫌“logo抄袭”事件,经历主动下架后,至今离爆款APP仍有距离。从8月29日上架,最初万众瞩目,到如今用户对其淡然处之,不过97天的时间。这97天里,“绿洲”做了什么?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户对“绿洲”的感受又是什么?1个号5000元,500个粉丝900元李坤倒卖自己的“绿洲”账号,赚了五千元。这得益于他在微博上的例行搜索。副业是倒卖社交产品账号的李坤,每天都有在微博搜索“内测”二字的习惯。今年8月,他碰巧刷到了一条关于新浪内测新社交产品“绿洲”的微博。然后,通过这一线索,再度搜索后,他找到了绿洲的官方微博。在官方微博的评论区,李坤通过链接进入了绿洲的QQ内测群。绿洲的工作人员在群里用“对标小红书,致敬ins”介绍此款产品。李坤的职业生涯里,曾错过小红书的账号红利,一听对标小红书,便想借机在“绿洲”上多注册储备一些账号。他赌对了。一个东北大哥花了5000元购买了他手中昵称名为“QQ”的“绿洲”号。价格高于他的心理预期。据他此前倒卖飞聊账号,“最贵也就5000元出手”的经验,他本以为绿洲账号最多卖到三千左右。“因为绿洲是社区,而飞聊是社交账号;其次,绿洲账号是文字昵称,不是数字。”李坤讲述他的预判理由。但没想到,用户觉得“绿洲是微博出品,有微博的导流和明星入驻,后续肯定会火。”价格就炒起来了。在倒号江湖里,1个月的时间是分水岭。这个时间,决定着一款社交产品账号是会一号难求还是无人问津。李坤有过不赚钱的经历,“多闪”内测时,他注册囤了十几个号,原本想观测半个月再出手,但在产品问世第三周,就全部滞销在手。他庆幸还好绿洲账号出手早,“再晚半个月,估计都很难脱手,就别说现在了。”在倒号圈子里,QQ上5个1的号卖出了200万,抖音5201314的账号卖到了20万,李坤也在各种社交产品上寻找着致富先机。但是,他淡然的说,“我是很希望绿洲后续能火起来的,目前看是有点难了。”提及社交产品延伸出来的产业链,流量生意不得不提。搜索某电商平台,目前还能看到小红书代写代发代运营的店铺。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在电商平台上询问了六家店铺客服,问他们能否代写代发代运营绿洲上的账号内容。其中有五家店铺均回复“不能做”,只有一家表示可以尝试运营,但没有十足把握,“你问之前,我们也没做过绿洲上的代发代写代运营。”但关于绿洲上的粉丝数、点赞、转发、评论,这几家均表示“能够操作。”尽管绿洲对标小红书,但从流量生意这端来看,后者的定价要低于前者。原因在于小红书问世的时间更久,体系更成熟,卖流量的商家大致摸清了其中的些许运营和流量窍门。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名为“微创”的店铺,将小红书上500个粉丝定价为300元,100个赞定价为50元,20条评论则收40元。而“绿洲”的同类型服务,定价均是小红书流量价格的两倍。“现在好多人还没下载绿洲,我们做起来更费力一点。”店铺客服人员告诉Tech星球。会将绿洲作为继小红书以后的新商机吗?店铺客服人员叹了口气,回答道:“原本绿洲刚出来的时候,我们还觉得以后又能接不少活儿啦。但后续,来问绿洲价格的人特别少,下单的就更少啦。”不难看出,自带光环出生的绿洲,问世之初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但从目前产业前后两端的反响来看,颇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咬住中小V“新浪内部,我觉得‘绿洲’的位置,仅次于‘微博’吧。”微博内部员工汪丹说。身为微博员工的他,今年9月,被派到成都,支援“绿洲”,帮助对方解决大量用户涌入后,卡顿和不流畅的技术问题。这项工作的分配,被他视为“绿洲”地位“非常重要”的信号。据了解,新浪在成都的技术团队,有二十多人,团队一直有内部赛马机制,陆续孵化出不少产品。比如,微博电影、微博头条。切入某一垂直领域,把微博的某一功能单拎出来独立做,是微博一直都在探索的。“只不过,绿洲数据比较好,所以被推出来了。倒不是说因为要对标哪款产品,去特意设计的这款产品。”汪丹解释。微博为“绿洲”导流,倾尽全力。先是明星入驻、其次微博上的各大KOL也紧随其后。如此做法,和微博的现状息息相关。如今,微博进入第十个年头,内有营收增速遭遇瓶颈,净利润持续下滑的压力;外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产品争夺用户时长的竞争。微博需要一款新产品讲好下个十年的故事。微博这十年,建立了强烈的媒体属性,明星和头部KOL的活跃,让其有了质感内容。但硬币的反面是,也因此失去了下沉市场。2014年,微博就把“下沉”视为未来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更是动作不少,但是收效甚微。与国内手机厂商合作,在手机中预装微博移动客户端。这样的做法的确能够做到短期内的用户增长,但是治标不治本,很难留住用户,更不用说所谓的用户粘性了。于是,下沉的使命如今落在了把生活方式单独拿出来垂直深耕的“绿洲”。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确有其事,“‘绿洲’有意布局下沉市场,跟二三线的MCN机构和工会签约,让他们旗下的网红,入驻‘绿洲’。”对此,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向北京和广州的几家MCN机构求证,其中以大V张沫凡和深夜发媸徐老师为首的红人,纷纷表示已被微博邀请入驻了“绿洲”,但他们“绿洲”号上的内容多半是平移了微博、小红书的内容,并未有独家为“绿洲”平台量身打造的内容。而广州的一家MCN机构则表示:“‘绿洲’尚未过多关注。”因此,就算咬住“中小V”不放,要想把下沉做好,“绿洲”的首要任务,还是要让普通用户和中腰部KOL,有在“绿洲”上为其独家制作内容的动力,仅有明星发图片显然是不够的。优质社区需要更多的UGC内容。微博扶持的巨大流量之于“绿洲”绝不是长生丹,能将流量为自所用,才是长久之计。腾讯推「有记」,小红书寻「李佳琦」腾讯有意入局,小红书加速奔跑。绿洲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并不和风细雨。为了攻占细分市场,巨头腾讯接二连三推出了“轻聊”、“猫呼”、“有记”。其中,“有记”属于开放式社交平台,产品形态绿洲颇为相似。用户同样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浏览朋友的日常小事,还可以给自己的动态贴上特定话题,在话题广场参与讨论。据了解,现在“有记”仅在苹果App Store 上架,且似乎还仅在中国区上架,用户下载登录后需要输入邀请码才能使用。在App Store 的评论中可以看到,站长资源平台开发者表示现在应用还处于“定向邀请注册的阶段”。未来,“有记”会不会成为“绿洲”的竞对不得而知,但社交基因浓厚的腾讯,对社区这块肥肉,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被外界冠以“ins+小红书”结合体的“绿洲”,上线时间颇为巧妙。恰逢同类型产品小红书下架整改。这一巧合,让外界纷纷觉得,“绿洲”或许会分走小红书的部分用户。可最后绿洲却因为logo涉嫌抄袭事件,也有了下架经历。陆续恢复上架的两者,开始各自在赛道上飞奔。“绿洲”靠着微博输血,大量明星入驻,赚了一波关注。“小红书”则在近期宣布要做直播电商,加速其商业化进程。硝烟为流量而起,孰输孰赢,用户说了算。绿洲的口碑当前两极化。好的觉得此款产品“清爽”十足,界面清新,图片极具质感,很是文艺。用户王鹏就表示,“很爱在绿洲上发图片。”作为在校大学生,他提到周围玩绿洲的同学不少。相比于22岁的王鹏,35岁的用户胡雷则吐槽:“我完全不知道绿洲要干嘛。”在他看来,打电话语音会使用微信、买东西前会看看小红书、下单用某电商平台、娱乐就刷抖音快手,“绿洲能干嘛?”目前他还没找到答案,下载后体验过一次,就再未打开。用户胡梅在绿洲上是活跃用户了。在绿洲开放内测当天,她便和朋友建了个群,大家互相告知对方的账号昵称,打算互关。抢占这款新社交产品上的第一波流量红利,是她和伙伴的目的。但除了第一条内容是她为“绿洲”平台量身打造外,其他内容都是在发微博、小红书的时候,同步到绿洲的。“我在绿洲上涨粉还挺快的,比小红书快。”胡梅对绿洲这个新平台的流量红利颇为满意,“可就是没什么特意经营这个号的动力。”胡梅悻悻然地说。在社交赛道上,撇开巨头不说,仅是内容框架大概相同,且对手已经耕耘多年的小红书,“绿洲”想要跑出好成绩还任重道远。未来,“绿洲”能否承前启后,讲好微博下个十年的故事,有待探索。
2898
科技
2019-12-04 11:30:02
字数:3399
941
361
腾讯11月推出三个新app,目的是什么?
曾经定义了PC IM时代的「QQ」,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20个年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风靡的「微信」也已经8岁了。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腾讯坐拥「QQ」和「微信」“两大霸主”之时,居然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社交矩阵,甚至一个月之内连续推出3款社交产品,速度令人咋舌:今年11月初,腾讯低调推出了一款视频美颜社交APP「猫呼」,主打陌生人社交。11月中旬,腾讯推出一款定位为“高品质社交”的APP「轻聊」,目标群体包括互联网大厂和校园菁英。11月28日,腾讯再推出一款社交应用「有记」,其口号为:记录认真生活的你,对标新浪旗下的社交圈产品「绿洲」。这不是全部。早在今年9月,腾讯上线了以音频为介质的社交APP:「回音」,主打陌生人的真人语音直播交友。至此,腾讯社交矩阵中无论是以图片文字、音频、短视频、直播为介质的细分领域,似乎都备上了一匹属于自己的赛马,这一盘棋局的背后,腾讯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跑得好”不如“跑得早”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从字节跳动在短视频领域的异军突起开始,腾讯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失良机”。事实上,腾讯一直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企业,这一点,早在2013年,腾讯刚过千亿市值时,马化腾的演讲中便可以看出:“你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怎么发展。现在拿到所谓的船票、门票也不一定能走到终点。”马化腾的这份危机感,表面上看是来自于诺基亚的轰然倒下,但在有心人看来,或许也源于社交时代另外两个对手的兴起:YY和陌陌。2005年4月,欢聚时代成立了。凭借旗下主打游戏场景中的语音聊天软件YY,在2012年成功上市,而游戏和社交恰恰是腾讯的“最拿手”的。也就在那一年,陌陌抓住了腾讯背后陌生人社交的空白,一个转身的距离,陌陌将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功能玩到仅次于微信和QQ,成为中国第三大社交平台。正是腾讯在“游戏语音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这两个领域的空白,才让本该成为腾讯的“盘中餐”变成了别人的美味。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用户需求也越来越细化,与此同时,流量大盘的逐步见底,也让企业不得不更垂直于某一细分领域抢占市场,才能获得突围的可能。而在这个逐渐融合的时代,各细分领域也开始了破次元壁的交锋。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饿了么,抢夺微信公众号流量的也并不是支付宝的生活号,而是短视频佼佼者抖音和快手。当强大的对手出现后尽管腾讯不断推出以微视为首的十几款短视频产品,但依旧没有一款具备足够竞争力,来撼动快手和抖音的地位,腾讯也一度被传“没有短视频基因”。在互联网时代,跑得早很多时候意味着一切。带着这样的了解再来看腾讯近期的行为,就会发现这并不意外。腾讯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市场缝隙,只有不留空白,才能预防下一个“字节跳动”的快速崛起。那么,打造社交矩阵这盘“大棋”真的能缓解这种焦虑么?「有记」们的挑战我们不妨以最晚亮相的「有记」为例,从这款产品中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1、朋友圈+微博的合体目前,「有记」正处于内测阶段,打着“记录美好生活的你”这样的slogan,事实上与「绿洲」和「小红书」本质上都是主打图片+文字的社交方式。但与「绿洲」和「小红书」主打图片弱化文字不同的是,「有记」将文字与图片放在了相同重要的比重,看上去更像是朋友圈和微博的合体。一个月连续推出3款社交产品,腾讯在想什么?有意思的是,「有记」的登录方式只有微信和手机号登录两种,唯独少了QQ登录,不知道是不是与QQ空间太过相似的缘故。一个月连续推出3款社交产品,腾讯在想什么?目前看来「有记」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看上去更像是朋友圈和微博、QQ空间的大杂烩,恐怕难以俘获用户的心,毕竟谁也不会为了“老掉牙”的功能而下载一款新的APP。但「有记」仍处于内测阶段,是否会加入新的玩法,未来的发展还尚未可知。2、内部赛马,谁能出圈?正如前文所说,腾讯在一个月内,密集地推出3款新产品,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腾讯内部的“赛马机制”。众所周知,在腾讯,“赛马机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很多明星产品都是从“赛马机制”中脱颖而出,其中就有“国民应用”微信。正因如此,“赛马制度”像是一个被屡次复刻的成功经验那样成为一种流行。如今的「猫呼」、「轻聊」、「有记」同样也是“师出同门”。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新一轮的腾讯赛马开始了?但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放在现在,未必可行。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初期,谁也无法确定未来的方向,赛马机制下确实跑出了“千里马”,而在外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对于企业而言,站长资源平台同时打造多款产品,意味着内部资源没有进行更好的整合,表面上看多个细分领域都有布局,但实际上这会带来另一个隐患:产品“多而不精”。不过对于大企业来说,内部竞争和试错,来获取在战略大盘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3、外部竞争尤为激烈事实上,腾讯这些新产品所在的赛道,也早已纷纷充满着各种选手。依然以「有记」举例,于今年9月新浪重磅推出的「绿洲」,在获得了微博海量的明星资源后,用明星入驻的形式吸引粉丝流量。一举让「绿洲」在最新的社交APP排行榜中,跃入排行榜前五名,甚至超越了老牌玩家「知乎」。面临强劲对手的不仅「有记」,和「有记」先后推出的「猫呼」,在实时语音社交领域中,也有另一款APP「积目」,领跑在前。把视线放在更广阔的领域上,在整个社交大盘中,字节跳动、京东、阿里,众多互联网头部公司都在社交应用领域奋力撒网布局。今年年初,罗永浩推出“子弹短信”,快播创始人张欣推出“马桶MT”,而字节跳动则相继推出“多闪”“飞聊”,但多半没有翻起浪花,有的产品甚至半路夭折。实力佐证了互联网界的至理名言:互联网领域,想要做一款和先行者一模一样的产品,直线追击是永远无法成功的。虽然「有记」们与这些失败者所面临的情况一样,但以腾讯如今在互联网的地位,和社交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倾注所有资源在一个产品上,想象力仍然是很大的。
2898
科技
2019-12-04 11:10:21
字数:2391
658
482
李彦宏助力无人车上冬奥会展示科技版“冰雪奇缘”
2022年冬奥会各比赛场地之间的接驳车全部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百度将作为其中唯一的高精度地图供应商、并承担自动驾驶MINI客车的功能与仿真平台开发。“AI先生”李彦宏这次要助力无人车上冬奥会,给大家展示一个科技版“冰雪奇缘”。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成熟的、站长资源平台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车辆,而且目前全球自动驾驶的实验室技术也基本都处在L3阶段。如今,冬奥会将这项尚未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比赛期间的接驳车上,并且要保证把所有的裁判员、运动员高效、准时地送到比赛现场。这可以说是此次科技冬奥会的最大亮点,也是一大挑战。百度的底气来自于Apollo高精地图。有了高精地图的支持,自动驾驶汽车仿佛有了千里眼,可以提前知晓位置信息,精确规划行驶路线。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像安全员一般,通过精确识别交通标志、标线等上百种目标,提前做出准确判断和决策。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历史上出行领域的重大进步,都伴随着前沿技术为交通工具带来的新变化。”人工智能是当下交通出行、乃至所有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推动行业内的技术更新迭代。期待百度自动驾驶汽车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
2898
科技
2019-12-03 12:08:23
字数:494
556
183
AR眼镜能取代智能手机?十年内难
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称,在今年10月苹果公司的一场内部会议上,负责AR/VR项目的苹果副总裁迈克·罗克韦尔向至少1000名苹果总部员工分享了苹果AR产品路线图,苹果预计在2022年推出第一款头戴式设备,2023年推出体积更小、可长时间配戴的AR智能眼镜,The Information预计在推出后10年内它会取代智能手机iPhone。据知情人士透露,它们被设计成适宜全天佩戴,目前的原型看起来像价格高昂的太阳镜,可以容纳电池和芯片。不少业内人士与相关公司发声称,AR/VR设备会成为下一代手机,但眼下或许只是一个BB机,AR在下一个10年必然要替代手机。当然,罗永浩也曾经在与罗振宇的对话节目中表示在研究淘汰智能手机的“人类的下一个计算平台”,而这个计算平台如果没有意外一定是VR、AR这种眼镜,此前Magic Leap的创始人Rony Abovitz也说过AR技术将取代智能手机。AR眼镜的未来也被各大机构与巨头企业、投资者看好。当下AR 投融资已经超过 VR,也被认为比 VR 更容易获得收入。据IDC预测,2023年全年AR眼镜销量将达到3190万台,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9%。相关报道称,Facebook和雷朋母公司也在合作开发可独立于手机的AR眼镜,在2023-2025年推出。Snap也正在开发代号为Hermosa的第四代AR眼镜。下一个10年,AR真能取代iPhone,或者说能取代智能手机吗?我看不能。苹果的AR战略是通过手机驱动AR从苹果自身来说,随着苹果的传统三大硬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完全有必要在iPhone之外研发新的产品线将苹果带入第二曲线。早在2016年,库克就一直颇为看好AR,当年口袋妖怪Go的火爆让许多玩家通过手机第一次接触了AR技术,也让苹果迫不及待要将AR来作为下一个新的计算平台,推动iPhone新的创新来拉升销量。库克也曾多次透露,苹果将把AR功能添加到iPhone软件和应用商店,在新iPhone中加入3D传感器,并向开发者开放AR平台,之后再发布一款AR产品。它可以直接运行为iPhone量身打造的所有AR应用程序,一个基于AR技术的新的应用生态系统也或将因此而展开。苹果在AR领域的动作颇多,比如2017年,苹果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名为Vrvana的公司,该公司所拥有一定的AR/VR技术;同时,苹果还收购了一家名为SensoMotoric Instruments的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智能眼镜的眼动追踪技术。2018年,苹果收购了Akonia Holographics,它为AR眼镜生产全息镜头。2019 年 9 月,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苹果仍在美国新申请了超过 20 项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MR)应用专利,涉及光源、3D 眼球追踪等领域。美国专利商标局披露,苹果申请了用于确定对象注视终点的系统,包括眼球追踪单元、头部追踪单元等。总体来说,苹果在AR的专利技术方面的累积或许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推出AR头显设备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我们从苹果AR技术的方向来看,苹果研发AR不是要取代iPhone,而是要连接iPhone,加持iPhone的价值,比如说,据此前业内透露,苹果ARKit团队做了一款接iPhone手机的头戴式AR设备,该设备本来计划在今年9月份的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但因为内部争议临时取消了。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早先也猜测指出,苹果AR眼镜的作用更多将是扮演 iPhone 显示器的角色,将计算、网络和定位传输到 iPhone。而《CNBC》认为,苹果的iOS平台也有着数千种的支持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将有助于让苹果打造更多内容,用于智能眼镜。从苹果的专利技术到库克对AR的设想以及当前的相关爆料来看,苹果的AR眼镜是基于iPhone的功能进行延展,连接iPhone创造新的玩法,为iPhone的iOS软硬件生态加入新鲜的内容血液(AR应用程序),iPhone是本,AR是辅,AR作为一款新的连接iPhone的硬件,它对苹果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丰富iOS的软件服务生态与品类。比如说2017年推出AR开发平台ARKit还在持续迭代,2018年底,市场上已经有6亿台可兼容ARKit的iOS设备,App Store上支持ARKit的App数量从2000多款增加到3000多款。AR相对于VR来说,优势在于它不需要额外的头盔等硬件直接通过iPhone就可以玩,大范围推广并不难。但如果AR缺乏与iPhone的连接,无法嫁接于iOS生态之上,AR就成了无本之木。从Pokémon Go等游戏来看也是如此,AR技术的想象空间在于和Siri、相机和全屏幕、地图等诸多基于手机平台操作的软硬件功能相结合,AR如果带动更多的AR游戏爆款,才能指引iPhone软件的新的创收空间。从技术本身来说,AR是一项为其他产品提供服务的支持性与扩展性技术,比如为各种产品提供AR界面,AR眼镜也需要连接智能手机来获取网络连接、存储、以及AR应用所需的处理能力,它还无法基于AR技术发展成一款完全独立的产品。因此我们看到,从苹果的做法来看,都是手机驱动AR的战略玩法——AR为iPhone的软硬件生态添砖加瓦,AR与iPhone协同的产品将起到提升iPhone的产品创新体验的作用,将iPhone的硬件在内容玩法与生态层面的差异性与其他手机厂商的玩法凸显出来,朝向不同的路径方向演变,彰显iPhone体验的差异性与营收的想象空间。其实早在2014年前后,很多人喊着智能手表要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再后来,被称要取代手机的玩意儿是VR。尤其是2015~2016年前后,大量创业者一窝蜂扎向VR,HTC当时表示要全力投入AR,手机业务在彼时已经不是HTC的重心,但HTC今天不仅手机业务在行业中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外,VR业务也看不到盈利前景。一项产品做到对另一项产品的彻底替代,要从三个方向来看,其一,它彻底解决了前代产品的短板、具备前代产品所无法实现的超便捷的移动体验,在体验上远远超出了原有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替代,是因为它创造了全新的娱乐化触屏体验,改善了原有手机产品按键触屏短板,也改善了手机端互联网产品与游戏的短板。其次,它颠覆了原有产品的价值体系,颠覆旧有产品模式,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或者说,由于前代产品缺乏生态系统的建设,让人们可以轻易从原有的软件工具产品中撤离。比如微信对短信的替代这属于这类;其三,它创造了更便捷的连接性与更优质的体验。手机对BB机的替代就属于这类。如果从AR与手机的对比体验来看,AR并没有做到这三点的替代优势与属性。手机的优势与前景、体验相对于AR眼镜并无明显短板,反而是眼镜类产品局限颇大。随着5G时代物联网时代来临,手机在连接万物的潜力上还有更进一步的延展与挖掘空间。根据一些人的畅想:“未来用户就不用随身携带手机,只需要用眼镜处理所有事。”这种人云亦云观点的大概意思是:“用户已经懒到出门不想带手机,手机成为现代人的累赘,眼镜极大改善了手机操作的短板,带个头显出门每天在头盔上处理事务要比拿个手机更为方便。”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常识。即便从便携性与移动性来看,手机仅是掌中之物,它目前已经做到了轻便、便携、易操作的极致。从用户习惯与产品体验、操作便捷性上来看,带着头显拨弄眼镜并不比双手去操控手机方便,况且在处理文档、打字、游戏等玩法体验来看,手机触屏体验并非眼镜所能取代。正如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AR如果要取代手机,难道戴个头盔用脑电波打王者?”而眼镜本身的形状特点与脆弱性决定了它也不适合随身携带。此外,AR 设备的一大痛点在于必须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使头盔变得笨重,是否适合全天候佩戴也是个难题。从玩法来看,增强现实的优势可以让人们通过全新的方式与真实世界互动,但它更多需要与其他硬件终端与平台实现更好的操作与呈现,包括驾车导航、社交以及AR社交游戏等均需要与智能手机结合。因此,AR技术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更依赖与其他产品、界面连接、绑定去实现体验的升级,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微软HoloLens是当前AR领域最好的产品,但是它并不面向消费者市场,因为AR如果要面向消费者市场,它更需要与智能手机等终端绑定形成协同来创造一种全新的体验。从智能手机这种产品来看,它不可替代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产品功能、通信与游戏体验等层面,而在于它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推动了国民生活的便利性,改变了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连接的行业在无限扩展。它已经成为了许多行业、产品交易、沟通、连接、互动的基础设施——作为一款移动设备,已深入到打车、外卖、社交、电商、支付到图文/视频内容创作、媒体再到工具、游戏、娱乐、金融等诸多行业,用户衣食住行娱乐几乎全部手机绑定,手机应用承载的工种、行、开发者群体已涉及各行各业。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款电子产品,而是一个涉及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的生态承载体与连接器,它不是一个所谓的眼镜产品所能颠覆的。随着5G时代到来,手机的价值还将不断延展到物联网领域。更形象点说,比如高铁、公路交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每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基建。未来这些基础设施会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发展被替代吗?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技术发展是遵从一定的规律的,交通工具与技术的发展不会在10年~20年的时间突然完全颠覆现有的道路基础设施体系。要把当前建好的、体验便捷、舒适的基础设施拆掉、重做一套全新逻辑的基础设施,并不是10年内会出现的一种趋势。回到话题,AR是一项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技术,它可以在游戏领域、教育领域等创造很多新的玩法,AR可以带来更酷的感官体验,给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玩法带来有趣的与现实世界互动的体验,但是它离基础设施的价值属性还非常遥远。即便是从便携性、移动性、操作性来看,手机比眼镜更便携、有更多移动操作的场景。从用户习惯以及人们在手机上所投入的时间、金钱与内容等形成的生态系统规模来看,手机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在5G时代,手机将持续连接深入各行各业,会不断进化,产品形态还会不断创新,手机的刚需性、连接价值性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是头显设备或者AR眼镜设备所无法比拟的。下一个10年,手机的不可替代性价值将还会越来越明显贝索斯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相对于变化,我更关心未来十年有哪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然后把所有精力和努力放在这样的事情上。10年很遥远,10年也很短暂,站长资源平台智能手机从面世到今天也已有10年光景,但是它依然无法取代PC,甚至也没有取代电视。10年内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改变,但很多东西也并未改变。如前所述,经过上一个10年周期的迭代,智能手机产品已经连接现实生活、经济的诸多方面,手机作为一个重要的计算平台不断推动各行各业的连接与数据沉淀,以手机为核心的各行业生态系统还处于不断发展期,生态系统是不会短时间内被另一个产品取代的。说到底,它当前处于上升期与价值释放期,而不是衰老期,下一个10年,它的不可替代性价值将还会越来越明显。说到底,即便AR眼镜未来可能发展成为一款国民级的计算平台,是具备更酷体验的潮流产品,但它的产品应用场景与玩法决定了AR产品不会与手机产生直接的冲突与竞争关系,不会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两种产品并不处于同一赛道。对于苹果来说,iPhone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营收的核心来源,更是支撑起品牌溢价的支柱,是主力舰,就好比通信业务之于华为,社交业务之于腾讯,电商业务之于阿里,这类业务事关根基,根基性业务如果倒下,并不是一款新的产品可以替代。因为这些巨头的根基性业务背后是一家公司的品牌溢价高度、是已经连接众多产业的庞大的生态系统,它很难被颠覆。这也是为何苹果研发AR眼镜的初衷与逻辑明显是强化AR眼镜与iPhone的连接,AR硬件背后的应用程序也是苹果iOS内容服务战略的一环,当前苹果在大力发展新闻订阅、Arcade游戏订阅服务、视频服务等内容服务体系,目的都是强化以iPhone为核心硬件的iOS内容生态,打造iPhone下一个10年的护城河。而苹果做AR眼镜的目的也在于此,它起到提升iPhone的产品创新体验、丰富应用生态的厚度与品类,扩大开发者队伍与营收的作用,它能放大iPhone作为营收永动机的增长空间,而绝不是要取代iPhone。而缺乏定位、战略方向以及技术积累的创业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盲目投入到AR创业中,或将难逃炮灰的命运。
2898
科技
2019-12-02 10:30:02
字数:5098
812
307
从索尼读懂日本AI:超前与滞后
从索尼读懂日本AI:超前与滞后。伴随着感恩节气氛的日渐浓重,面对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份额的2019,奋进的、错失的,都已尘埃落定,是时候迎来盘点得失、清理思绪的冬藏时节了。整体来看,AI过去一年的产业化步伐称得上扎实饱满。站长资源平台在这个县镇老头都能跟家里的智能助手聊上两句的时候,如果有人冒出来大喊一嗓子——我们要做AI啦!你可能会觉得这家公司要么是断网十年,要么就是好饭赶不上热乎的。但如果对方是索尼,还要跟Google、Facebook掰手腕,这滋味是不是就十分微妙了。恨它来的太晚,怕它被按在地板摩擦,同时又有点暗搓搓的小期待——蓄力时间这么长,是不是憋了什么大招?AI能否成为2020年新的“索尼大法”,还是值得聊一聊的。robot,robot,还是robot:一词读懂新部门Sony AI关注科技新闻的朋友,可能已经或多或少获悉了索尼人工智能新部门的大致细节,包括在全球成立办事处,让世界充满激情的使命愿景,以及相关的团队配置和人才招揽计划等等。凡欲探新路,往往先置人事。否则无人可用,无事可干,那创新自然也无从谈起。而Sony AI的人和事,我们用一个词就给大家概括完了,那就是——robot。先说人员配置。下个月Sony AI就将开始正式运营了,它的全球掌门人是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公司(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Inc.)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北野博彦(Hiroaki Kitano)。美国网站的负责人则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彼得·斯通。Sony AI基础研发的方向,以及工程师人才的招揽,都将由这两位大将来执掌。而他们的履历也多元化的同时,也有着核心的一致性。北野宏明是曾是Sony CSL实验室的所长,在1990年中期就开始从事索尼核心业务有关的研究工作。索尼最早的人工智能单品Aibo,就诞生在这个实验室。同时,北野也是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联合会的创始主席,他希望开发一支完全自主的仿人机器人团队,并在2050年赢得世界杯,以此为目标来加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而美国“分舵”的彼得斯通也是一个机器人信徒。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强化学习和机器人学领域,并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德克萨斯大学机器人组合项目的副系主任和主席,并担任RoboCup的现任总裁。提升智能agent的适应性和交互等基本能力,是他的兴趣所在。显然,这两位研究者都不是单纯的象牙塔教授,在基础问题之外,他们的研究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更智慧、更具广泛应用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也给Sony AI的研发项目奠定了基调。海外媒体的报道显示,Sony AI未来将有三个核心领域:一是游戏,利用AI辅助开发者进行设计、测试、分析等工作;一是成像和传感器,将“索尼大法”在硬件市场的传奇再续一秒;最后则是美食,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研发搭载人工智能的烹饪机器人,实现烹饪、上菜、送餐“一条龙”。总结一下就是,将大众对日本AI的“刻板印象”进行到底。从索尼读懂日本AI:超前与滞后说日本在AI领域失声,这个结论显然是偏颇的。日本人和企业一直对智能很有情怀。且不提遥远的第五代计算机、类脑项目等,今日许多AI领域的知名基金与投资项目都是由日本企业主导的,比如软银孙正义的愿景基金,2016年成立的100亿日元规模的“索尼创新基金”(Sony Innovation Fund),今年索尼又和大和证券共同设立了一个专注AI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增长基金(IGV),目标筹资200亿日元,投资对象还覆盖了索尼的欧美基地。索尼内部也历经了数年变革,结束了平井一夫时代。除了资本部署之外,在产品层面,索尼还相继复活了机器小狗Aibo,大举裁撤无力回天的智能手机业务。甚至与老对头微软尽释前嫌,在云、AI技术上达成了战略合作。2018年,索尼还联合5 家日本出租车运营商开发基于AI 的打车系统。相对于日本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大家可能对这种速度没什么概念。但放在全球产业尺度上来看,就是被同行衬托的“龟速”了。以索尼对标的Facebook为例,2016年扎克伯格在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十年规划,奠定了AI战略的基调。紧随其后的2017年度的主题可以用AI基础研究来概括,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部门(FAIR)是当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多的组织之一,备受AI毕业生追捧,PyTorch深度学习开源框架上线;2018年,基础研究开始向生产转变,AI成为Facebook几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支撑。在东方的坐标轴上,中国科技巨头投身AI的速度也堪称迅猛。从2015、2016年相继提出AI战略依赖,中国的科技巨头很快从基础研究、开放服务、产业场景等全方位地布局生态,今天已经形成了立体全面的产业技术格局。与之相比,索尼乃至日本科技公司使出了浑身解数,似乎依然没有架设起受瞩目的AI军团。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推出了一个专门进行AI基础研究的独立部门,而诸多原本散落着技术光辉的优势领域,也陆续被追赶乃至超越。比如索尼计划将AI算法与游戏相结合并催生出新业务的规划,育碧早在2017年就开始利用Commit Assistant研究AI对传统游戏的渲染、动作、动作捕捉等的结合。其名为Sam的AI语音助手也比索尼的PlayStation语音帮助系统更早上线,来帮为玩家提升游戏体验。而在“索尼大法”占据强品牌优势的硬件消费市场,索尼也接连在智能音箱、智能耳机等细分场景上慢人一步。尽管索尼难得地告别了惯有的封闭姿态,在第二代Aibo上开放了API,鼓励众多开发者在机器狗平台上创建新的应用程序,但这款沉淀了近20年索尼技术能力(第一代Aibo是1999年推出的)的机器人宠物,更适应于老龄化、独居文化与单身主义盛行的日本社会,感情抚慰意义要大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实用价值,在全球消费市场上难以掀起波澜。Sony AI,乃至Japan AI想要走进全球产业的第一阵营,其难度恐怕不比智能手机翻身仗来的小。目前看来,错过移动互联网的索尼,在“长安米贵”的AI江湖恐怕不小心踩到了类似的坑。Sony AI的“逆袭”机遇从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们看到的是索尼这只“巨象”一次次身躯缓慢地触碰救命稻草,又一次次地身不由己。捆绑住它的那些锁链,或许有三个名字:一个是“精益运营”。相较于欧美企业在战略上的敢为人先,日本企业则以成本控制、精益管理著称。这也使其在科技进步上更多地注重实用性与商业性。早在1999年,索尼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机器狗Aibo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这只能走能打滚的狗曾经引发了全球性轰动,但因为业绩不佳,2006年Aibo宣布停产。与之同样命运的还有索尼的人形机器人QRIO,仅推出了三年就因为销量而停售了。像Deepmind这种三年血亏10亿、谷歌依然“供养”的故事,很难在日本企业身上发生。第二是“过度超前”。索尼坚持认为自己绝不是AI界的后起之秀,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宣传,自家真正的AI能力可以与Google和Facebook“平起平坐”——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上的软硬件优势。尽管其商业智能机器人产品相继推出了历史舞台,但索尼并没有停止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上的研究。2016年,索尼还投资了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初创企业Cogital,来强化下一代智能产品的技术。但AI走进大众生活的真实节点,是由机器神经网络与大数据等共同撬开的效率之门,即使今天我们身处如火如荼的AI改造过程中,机器本身依然处于“弱智能”阶段。而索尼引以为豪的高智能机器人距离真正为人类提供多元服务,还需要解锁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锁链。难以向消费市场输出真实的使用价值,这也使其依靠AI挽救亏损的梦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是一个问号。第三则是“孤立开发”。在研发方面,索尼对工程师的态度毋庸置疑是诚恳的。为了抢夺AI人才,索尼2019年给新人开出了第一年税后工资730万日元(约46万元人民币)的优厚待遇,比过去增加了4成。还计划扩大股票期权(新股认购权)激励制度,给予股票期权的对象也纳入了研发部门的年轻人。与此同时,还会为工程师们提供人工智能课程培训,来保持技术与多个部门的同步进展。但索尼内部隔离山头的封闭机制,却使得本应开放协同的AI战略,在碎片化的绩效考核与部门割裂之间,让创造力变得枯竭。举个例子,此前索尼的手机相机传感器被苹果、三星等厂商纷纷采用,但索尼的CMOS却并未加强其手机的摄影摄像功能,原因是相机部门担心手机拍照能力超过自己的微单会影响本部门的业绩,所以拒绝为手机部门优化相关功能。这种各自为政的研发模式,显然无法为AI提供数据、模型、创新场景等发展必备的养料,也与主张跨部门交流、坚持兴趣与目标导向的硅谷创新文化,显得尤为泾渭分明。那么,被索尼赋以基础赋能角色的Sony AI,它的出现能够破解这种创新局面吗?从短期路线来看,无论是人才资源优势,还是技术的全面领先,亦或是产业链综合实力上,我们几乎可以判索尼AI一个“死缓”。但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变革意义,并不是一件两三年就能宣告结束战斗的快速游戏。如果将其看做是一场需要多人多年经营的MMORPG,索尼或许不能成为碾压全场的PVP之王,却是一支值得争取的盟军。比如伴随着AI产业化的极速发展,技术商业化与性价比越来越被重视,AI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头号焦点之一。日本科技企业在管理、经营层面的经验(错误)能帮助文化相近的中国企业少走弯路。同时,在智能机器上的工程优势,尤其是软硬件协同、机器情感算法、泛智能技能等的知识沉淀,将在接下来AIOT的细分赛道上释放出新的产业光辉也未可知。总体而言,索尼大法能否再续辉煌,恐怕依赖的不是韬光养晦,而是一场破釜沉舟。
2898
科技
2019-11-29 16:11:43
字数:4007
424
224
51Talk贾彩建:AI将驱动在线教育前进的步伐
由搜狐科技主办的“2019搜狐科技AI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旨在解读AI前沿新技术,探索行业新趋势。51Talk贾彩建表示:AI将驱动在线教育前进的步伐。在峰会下午的教育论坛上,站长资源平台51Talk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副总裁贾彩建作了题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蝶变》的主题演讲。贾彩建在峰会现场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教育算是刚刚起步。传统教育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几千年当中,教育的形式基本上一成不变,直到有了互联网的出现才使在线教育变成了一种可能。但是目前在线教育也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式,比如可以随时随地、足不出户,但是在体验上有很多地方还不如现在的教育。比如他提到,在线教育和电商的区别在于,在线教育的线上支付、线下都还有很长的服务环节,正式体验当中技术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互联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个过程当中AI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所以未来要拥抱AI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给教育体验带来的改变。贾彩建表示,AI现阶段对在线教育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但相信未来它的作用会逐步变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和提升,AI驱动教育的步伐一定会越来越快。比如以后AR、VR技术的发展一定可以让教育环境更加场景化、情境化。比如大数据的发展、运算能力的提升,这些一定可以使教学体验更加个性化。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教学体验的提升,区别化、场景化、个性化,而这些就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本质的区别。
2898
科技
2019-11-29 11:10:46
字数:625
570
373
iOS 13两个月八次版本更新,问题出在哪里?
「又有 bug 了」,这是过去两个月里 iPhone 用户吐槽最多的一句话。从 iOS 13 正式版发布至今,苹果以罕见的速度推送了 8 次版本更新,几乎每周一个,最近的更新也都以修复漏洞为主。不少人吐槽,iPhone 的 bug 多得像一台安卓机。一直以稳定性著称的 iOS 怎么了?最近一篇报道揭露了 iOS 13 漏洞过多的原因,苹果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 iOS 14 重蹈覆辙,苹果正在改变系统测试的流程。从信任到吐槽用户对于 iOS 的信心,主要来源于苹果软硬件结合的封闭式生态。这种方式保证了苹果对第三方应用的严密管控,各种应用能够在手机上平稳运行。Apple Store 生态养活了无数的开发者,苹果也通过抽成的方式赚得盆丰钵满。不过在最近几年,用户对 iOS 的吐槽却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对手在壮大。一方面 Google 加紧了对 Android 生态的管控,安卓手机的整体体验提升。站长资源平台另一方面第三方安卓厂商奋起直追,创新性的功能不断出现。反观 iOS 13,一些新增功能诸如「深色模式」在其它安卓手机上早已出现。就连最基本的「稳定性」,也成了这代 iOS 13 身上最大的槽点。对新功能太过重视,忽略基本体验早在 2018 年,苹果的软件开发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就在会议中提到:公司对新功能的重视程度过高,应该把首要目标回到消费者最关心的性能和稳定性上。iOS 12 在稳定性上表现确实不错,提升了很多基础性的体验,比如加快应用启动时间、改善网络连接、延长电池寿命等。这种情况并没有延续到 iOS 13 上。在测试时 iOS 13 的系统就极其不稳定,功能上也是来回反复。在 6 月份的 WWDC 大会之前,苹果的软件工程师已经意识到 iOS 13 的性能不如以前的版本。到了 8 月份,距离新 iPhone 发布只有几周的时候,苹果决定放弃对 iOS 13.0 进行继续修复,把精力放在下一代 iOS 13.1 的改进上。苹果内部认为,iOS 13.1 才是真正符合标准的公开版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iOS 13.1 来得如此快速,在 iOS 13 正式版发布不到一周后就开始推送,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周。设立「实验开关」,将不完善的功能默认关闭在之前的开发流程中,工程师经常在系统还不完善的时候去添加一些新功能,另外一些团队则每周进行修改。知情人士形容:这就像是一个完整的菜谱,但有不同的厨师在往里面添加食材。对于测试人员来说,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很难判断某项新功能在操作系统中是否可用,这也就导致 iOS 13 频频出 bug。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苹果开始对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测试流程进行改进。在默认情况下,苹果要求开发团队将未完成和有问题的功能全部关闭,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一个叫做 Flags 的菜单进行主动开启。它有点像一些软件、系统中的「实验室」功能,测试人员可以通过它来测试每个单独功能对系统的影响,方便改进。苹果还在内部设立了名为「白手套」的测试等级,用 1-100 来衡量系统的质量。用绿色、黄色、红色,来代表某项功能在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错误的优先级从 0 到 5,用于确定 bug 的严重性。新的测试流程已经开始在 iOS 14 的开发工作中使用,苹果还考虑将一些新功能推迟到 2021 年的 iOS 15 中亮相。这项新策略也适用于苹果的其它操作系统,包括 iPadOS、watchOS、macOS 和 tvOS。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iOS 的每次更新并不容易。首先要适配大量旧机型,iPhone 对于老用户的支持还是十分良心的,我们前几天还讨论了关于「手机钉子户」的问题。其次,每代 iOS 的升级率也远远超过 Android 平台,这种「信任」对苹果来说也是一种压力。最后,iPhone 近几年的定价策略越来越高,当然也就提升了用户的期待值,这可能也是 iOS 最近被吐槽比较多的原因之一。花一万元买个手机,总不能是个「残次品」,何况这次出问题的还是正式版系统。面对日益壮大的安卓阵营,iPhone 作为单个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变弱。让老用户能留下来的,恰恰是人们对 iOS 生态、苹果生态的惯性依赖。而这种吸引力一旦消失,将会把更多的人推向苹果生态之外。
2898
科技
2019-11-28 18:30:02
字数:1785
674
227
小米手机销量下降,依靠小米生态链能回血吗?
近期,小米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该季度小米营收536.6亿元,同比增长5.5%;Non-GAAP下,经调整净利润34.7亿元,同比增长20.3%,环比下降4.5%。这份财报,揭示了小米面临的挑战。5G普及前夜,手机难以从华为、OPPO、vivo中突围;IoT平台虽然接入了超过2亿台设备,但怎么拿它赚钱,还没想清楚。上市初,小米股价最高时达22.2港元/股,1年多时间,股价下滑至现在的8.73港元/股,相比17港元的发行价,直接腰斩,市值蒸发170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00多亿元。手机出货量下跌三成,小米要靠箱包翻身了?小米手机涨价了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全球卖出3210万台智能手机,收入323亿元,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来自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9780万台。几大手厂商中,仅华为正增长,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市场占有率达到42.4%。小米的出货量880万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3%。2015年,雷军形容中国手机行业的竞争“恐怖得一塌糊涂”,现在竞争进入了“地狱模式”。对手机,雷军的目标是:“稳三望一。”比起2018年初喊出的“十个季度再回第一”的口号,期望下调了。不再一味追求出货量后,小米调整了手机的结构布局。2019年前三个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一直在上涨,分别为968.3元、998.7元、1006.5元,受此影响,小米智能手机分部的毛利率也节节攀升,分别为3.3%、8.1%、9.0%。小米解释称,毛利率上涨是因为公司在4G到5G技术转换时期要保持稳健经营。5G手机军备竞赛眼下,5G刚拉开帷幕,各大手机厂商像饿狼般地扑了上去。中国市场第一款5G手机8月份开卖,据IDC数据,到9月中国5G手机整体出货量已达48.5万部。5G的竞争中,华为也具备强大的实力。Canalys移动业务全球副总裁彭路平认为,华为的市场地位在5G时代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原因有二:一是在5G网络部署中与运营商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二是在5G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上拥有控制权。手机厂商都想凭着5G的机遇扭转竞争格局,针对5G,小米也做了很多准备。今年9月,小米旗下第一款商用5G手机小米9 Pro发布,雷军称,明年计划推出超过10款以上的5G手机,覆盖中高端所有价位。为了生产5G旗舰手机,小米还在北京亦庄自己建了个工厂,预计12月底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100万台。靠IoT扳回一局?对小米来说,5G时代,靠手机翻盘难度系数有点高,但在IoT上,或许能扳回一局。小米三季报披露:至9月30日,小米已连接的IoT设备2.13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其中,有350万人拥有5件及以上小米IoT设备。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为小米带来的收入为156亿元,同比增长44.4%,仍保持了高速增长。过去的3个季度,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占比稳步增加至29.1%。至9月30日,小米投资了超过280家公司。雷军透露,小米生态系统中,专注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的公司超过100家,其中2家在美国上市,另有3家在科创板上市。“投资+孵化”的模式,让小米得以迅速铺开IoT产品的SKU,在速度、广度上占据先机。据国金证券研报,小米生态链企业提供了超过4000个SKU。2019小米开发者大会上,小米集团AIoT战略委员会主席、IoT平台部总经理范典称,手机+电视、笔记本、路由器、小爱音箱+生态产品,小米已实现了智能品类全覆盖。小米怎么赚钱?无论手机还是“AIoT”,都面临着“变现”问题。特别是小米上市后,赚钱的任务变得紧迫起来。过去一年,小米经历一系列调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将资源集中起来,钻研怎么“变现”。比如,现在小米直接向雷军汇报的近20个业务部门中,站长资源平台互联网服务这块被细化为互联网一、二、三、四、五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互联网商业部。第三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53亿元,比上季度增加12.3%。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仅占整体的9.9%,但贡献了毛利润的四成,大约33亿元。当下,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形式还相对传统,如手机广告、游戏、有品电商、金融科技、电视互联网服务、海外互联网服务。其中,广告收入占了一半。小米影视会员小米电视会员相对成熟。至9月,智能电视及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为2390万,付费用户320万,占比约13.3%。不过,手机广告、游戏收费已经引起了一部分MIUI用户的不满。小米还需要找到服务体验与收费之间变现的平衡点。箱包热卖背后的小米今年天猫双11,小米排名第一的类目,不是手机,也不是IoT产品,而是“箱包”。从卖手机,到卖音响,卖广告,卖箱包,现在,小米几乎什么都卖。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之外,小米还做了个“有品”,既有小米产品、生态链公司产品,还引入了第三方厂家。商品从手机、智能硬件扩展至综合百货。雷军曾说,小米的真实商业模式是“科技业的无印良品”。“我们就是做品牌产品再带零售,是一个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所以在这个零售平台上,我们需要50到100种商品来拉客流量,如果只卖手机客流量不足,客流量不足要导致我们跟传统厂商一样,1000块钱的东西卖三五千块钱,成本很高,这不是中国的未来。”不过,更讲究“性价比”的小米,品牌档次似乎比无印良品还是低了一些。去年8月,小米有品电商部门从生态链部门中独立出来,单独跑,1年内,在合肥、南京、上海开出4家线下店。2019年上半年,有品电商平台的的GMV达38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小米称,第三季度有品的GMV保持了“较快”的同比增长。
2898
科技
2019-11-28 17:30:02
字数:2285
533
338
1
2
...
28
29
30
31
32
33
34
...
364
365
3647条
最新策略
开发基于结构光的3D工业相机,「深浅优视」实现微米级在线检测
昨日,甘肃新增1例湖北输入确诊病例!一周前持“绿码”从低风险区返回兰州
三星发布20款Galaxy Tab A8.4平板 主打性价比
因受疫情影响 任天堂宣布暂停维修服务
苹果通知:Apple Store关闭后不提供维修和提货服务
比亚迪牵手丰田瞄准纯电动,下一步:推动电池业务上市?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3%
拼多多联合国美将针对家电数码等推多重补贴,价格降幅高达30%
2020年媒体、电讯及娱乐业预测和展望
每经9点 |刚刚!钟南山连线美国专家团队 ;香港渔护署证实:一松鼠狗新冠病毒血清测试呈阳性
热门策略
怎么在百家号文章中添加链接?文章添加链接方法
营地教育: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公众号推文刷阅读量,公众号阅读量怎么刷(教程)
百度智能小程序在搜索引擎里的展现方式是怎样的?
推荐几个可以免费看电影的网站,还有电影APP下载无需充值会员
火神山医院的建成
百度智能小程序基本信息规范
三大运营商2019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元:这钱怎么花?
《绝地求生》新版艾伦格测试数据公布:可破坏的干草堆总数为1157个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亚湾科技创新园简介
提示信息
意
见
反
馈
联系电话:
1585150508*
QQ交谈:
小编
站长微信:
站长邮箱:
service@qingjiuzhubei.com